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人到最後,除了自己的身體,似乎什麼都帶不走。這是很常見的思維邏輯。
其實,老人過世的時候,是可以帶走很多東西的,並且是非常徹底的。
若是老人想要讓家庭變得吉利,子孫越來越興旺,就要把以下幾樣東西帶走,不要猶豫。也算是老人做的最後一件善事。
01.帶走人世間的仇恨,留下親人之間的溫暖。
有的老人,在走不動的時候,告訴子女:“你的大姑,從小就欺負我們,一定要記住。”
捫心自問,記住對大姑的仇恨,有什麼用呢?難不成,要子孫去找大姑,打擊報復?想起來,都是很可怕的。
若是老人對鄰居有矛盾,也要子孫牢記在心。等老人過世之後,和鄰居打起來了,這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一幕嗎?
留下仇恨的老人,都是愚昧無知的。會讓子孫很為難——報仇,就是互相傷害;不報仇,又沒有遵照遺囑,不夠孝順。
親戚朋友之間有愛,人間有大愛。
如果你心中的仇恨,子孫不知道,那就不要說了,帶到棺材裡去,才是最好的安排;若是子孫早已知道,就告訴子孫,要學會寬容,主動去和解。
你還可以主動去和“有仇的人”走動,表達自己的歉意。你的大度,會讓對方感動,從而子孫的生活環境中,少了一個“仇敵”,多了一份情感。
02.帶走大部分的金錢,不讓子孫爭奪不休。
錢財是老人一生的成就體現,還是子孫後代生活的必需品。按理說,越多越好。
可是司馬光卻說了這樣一句話:“:留財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留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再看司馬光的子孫,他的兩個親生兒子,夭折了,接了侄子司馬康,作為繼承人。
司馬康從小就讀書,還參與了《資治通鑑》的編輯工作。為官期間,清正廉潔。
皇帝給司馬康兩千金,用於立碑,但是他卻送還給朝廷。
從教育上來說,司馬光是成功的。
人老了,對自己的金錢,要妥善處理,但是要記住一個原則,別什麼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也不捨得幫助別人,留下大量的錢財。
金錢是兒女爭執的焦點,也是家風敗壞的根本。
能夠留下一定的手尾錢,表示“代代有餘”就行了,千萬不要考慮子孫一生吃什麼,做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其根本就在教育成功,賺錢能力突出,而不是家財無數。
03.帶走心靈上的病痛,從此不再拖累子女。
人老了,常常生病,這是不能避免的。也有一些老人,臥病在床多年,需要子女照顧。
老人病得很痛苦,很久,就會唉聲嘆氣,這是不可取的。
每天都叫苦子孫會覺得“愧疚”,也會被生活的負能量困住自己。
身體的病痛,會因為過世而徹底消除,但是心靈的病痛,卻會在子孫的心中留下,形成無形的傷痕。
有句諺語說得好:“一針不補,十針難縫;有險不堵,成災叫苦。”
我們要預測到痛苦帶來的後果,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不管身體多痛苦,都要笑著生活,給予生命更多的陽光。
在子女照顧自己的時候,應該表達感謝,就是照顧不周到,也要表示理解。
兩代人之間的良好互動,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畢竟,子孫也更加願意照顧一個笑著活的老人。
04.帶走憂傷的情債,這一生少了很多遺憾。
俗話說:“錢債易還,情債難還。”
人這一生,最怕的是情債在身,還與人糾纏不清。或者是人老了,對某個人,某件事,心心念念。
我的小外公,十幾歲就去外地當兵,然後很少回來探親。
小外公的子女,也從來沒有來過家鄉。
當小外公很老的時候,帶著子女到家鄉認祖歸宗。
臨走時,他說:“這是最後一次回鄉了......”欲語淚先流,但是子孫也因此被感動。
現在,小外公過世了,但是他的子孫會和家鄉的親戚聯繫,通過網絡平台,聊天。若有親戚有困難,也會給予幫助。
另外,也有一些老人,年輕時談了幾次戀愛,後來沒有結婚;或者結婚幾次,留下了說不清的情感。需要在年邁的時候,自己去處理一番,千萬不要糾纏不清。
還有親戚、朋友之間的情債,若是形成了人脈關係,就傳遞給子孫;若是有仇恨,就應該及時了斷。
一些麻煩的感情,最好不要留下來了,都帶走了,子孫也是無事一身輕。
如何才能帶走以上這些東西呢?請記住一句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在人生最後的時光,用慈悲的行為、善意的話,給子孫正能量的形象;不該說的,就沉默。畢竟,此刻的你,是家庭裡的長輩,也在被子孫關照,家人之間的互動,也很頻繁。
哲學家莊子奉行一個道理:“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妻子亡故時,他鼓盆而歌;他自己過世時,拒絕弟子們厚葬,形成了以天地為棺槨、日月為陪同的思想。
與其懼怕生死,哭哭啼啼,不如坦然面對一切,從容安排自己的暮年。
大部分的人,不能名垂青史,能夠留住的,是自己的小家庭。因此,想盡辦法,讓家庭變好,是一生的功課。
人啊,被命運碾壓過,還要懂得世間的慈悲。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s4kQlEpRnIRb-ZJZ8YsNf-g9j3C8dW78VmMW6pm9pdE/?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