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守島上的廢棄的蘇軍坦克已被淹沒在花海中
千島群島(日語:千島列島/Chishima retto;俄語:Kurilskie ostrova)位於堪察加半島與北海道島之間,總面積9958平方公里。整個群島長1300多公里,有56個島嶼,其中22個島面積比較大。千島群島分為北千島、中部千島、南千島三部分。北千島包括最北部的占守、幌筵等4個島嶼,南千島為國後、擇捉二島,其餘的16個島被劃為中部千島。此外,俄羅斯方面還將從地理上屬於北海道一部分的色丹島和齒舞群島稱為「小千島群島」。
古時候的千島群島並沒有常住居民,南方的阿伊努人和北方的堪察加人偶爾會渡海前去捕魚狩獵。1711年,俄屬堪察加半島發生了哥薩克叛亂,叛軍在離堪察加半島南端「地角」最近的占守島登陸,並征服了當地的阿伊努人。不久之後,俄國當局命令哥薩克叛軍首領科茲列夫斯基再次前往千島群島探險,以贖其叛亂罪。科茲列夫斯基探查了幌筵島和溫袮古丹島。俄國人在千島群島肆無忌憚地殘酷奴役阿伊努人,驅使他們獵取毛皮,然後徵收「毛皮稅」。阿伊努人受不了沉重的壓迫和掠奪,一步步向南逃跑,而俄國人也尾追南下。1771年,中部千島的磨堪留島、羅處和島和得扶島,以及南千島的擇捉島阿伊努人發起了一次大暴動,襲擊俄國人的「徵稅吏」。
日本與千島群島的聯繫是從蝦夷島(北海道)松前藩開始的。1635年,松前藩藩主松前慶廣命人繪製了包括千島群島39個島嶼名稱在內的蝦夷地圖,並在幾年後將其獻給幕府,成為《正保御國繪圖》(日本全圖)的一部分。到1700年,幕府製作全國地圖和記錄各藩產量的「祿高帳」時,松前藩又獻上了包括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在內的「蝦夷全島地圖」和「鄉帳」兩冊,其中詳細地記錄著齒舞、色丹、國後、擇捉等島的島名。後世的日本以此作為擁有南千島群島主權的依據。1798年,幕府決定「蝦夷地」(北海道北部和庫頁島)及千島群島列為幕府的直轄領地,積極開發這些地區。1799年,幕府官員近藤重藏在擇捉島上樹立了「大日本惠登呂府」的國土標誌(「惠登呂府」日文發音為etorofu,與「擇捉」同音),並把全島劃分為七鄉二十五村,設立了行政機構,幕府派官吏常駐執勤。
在十八世紀末,從擇捉島北上的日本人和從得撫島南下的俄國人發生了直接的接觸。1801年,幕府派遣富山元十郎和深山宇平太前往得扶島,向島上的俄國人宣布日本禁止和外國貿易,並勸令俄國人退走。俄國人沒有立即答應,於是富山拔去了俄國人墳墓上的十字架,樹起了「天長地久大日本屬島」的標柱。1807年俄國美洲公司要求通商而被拒的兩艘船隻襲擊了擇捉島,炮擊了內保和紗那,衝進日本衙門,搶走了武器、米、酒和貨物。此後為了解決兩國的糾紛,幕府當局和俄國的伊爾庫茨克總督展開了一系列書信交往。日方提出日本領土到擇捉島為止,俄國領土到新知島為止,中間的得扶島和其他三個小島作為無人島。此後數十年間,俄國人不再涉足得扶島以南,日本人也不再前往得扶島以北的島嶼。
1875日俄《聖彼得堡條約》文本
1853年俄國特使普恬廷率領軍艦「帕拉達」號來到長崎,要求日本開國通商,並確定兩國在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邊界。
1855年的《日俄通好條約》規定兩國在千島群島方向以擇捉島和得扶島為界,在庫頁島則不分國界。此後由於俄國在庫頁島的領土主張非常強硬,而日本明治政府為朝鮮、台灣問題牽制,不能在北方採取強硬政策,因此面臨日本勢力被從庫頁島全部趕走的局面。在後繼的談判中,日俄雙方都提出了以千島群島的一部分同庫頁島交換以求妥協的意見。
1875年,日本特使榎本武揚在聖彼得堡與俄方代表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即聖彼得堡條約,規定日本將在薩哈林島(庫頁島)的所有領土主權轉讓給俄國;俄國將千島群島的18個俄屬島嶼交給日本。就當時的形勢來看,聖彼得堡條約對俄國更為有利,因為北千島和中部千島在當時的條件下幾乎毫無經濟價值,在軍事上也無法利用。俄國在整個千島群島留下的官有財產只有占守島的商店一所、教堂一所、倉庫兩處而已。俄國為了補償日本在領土交換方面的損失,答應向日本政府支付南薩哈林地區的建築物補償費19474063日元,動產補償費19814日元。
到1891年時,整個千島群島的人口為685戶、3822人,幾乎全部住在南端的國後和擇捉兩島。擇捉島對於一般的日本人而言就成為最邊界的島嶼,不需要任何許可證或者資格就能前往居住。而擇捉海峽以北的中部千島十六島則被日本政府頒布法律定為海獸(海獺和海狗)繁育區,禁止一切捕獵和人類定居活動。除了少數農林省官員之外,一般船隻如果沒有特殊理由是禁止靠港的,更不允許普通日本百姓定居。
北千島四島雖然也不允許老百姓居住,但那裡是著名的漁場,每到魚汛時期,有許多漁民及進行海產品加工的人來到島上。
到20世紀20年代,隨著近海拖網漁業的發展,北千島的占守島和幌筵島成為日本北洋漁業的據點,島上設立了不少罐頭工廠,每年來這裡謀生的季節工人有上萬人。
1940年,日本陸軍設立了「千島要塞司令部」,在與蘇聯隔海相望的占守島和幌筵島構築要塞、修建機場,把兩島變為最前哨的軍事基地。
蘇軍在占守島上破壞的日軍火炮
1945年8月16日凌晨,蘇軍對千島群島發起登陸作戰,經過激烈的交戰,於8月19日占領占守島,8月22日占領幌筵島。隨後蘇軍對中部千島和南千島也實施了占領,8月26日占領松輪島,8月28日占領得扶島,8月29日占領擇捉島,9月1日占領了國後島和色丹島。蘇聯塔斯社在9月1日發表廣播,宣布「我軍和艦隊的軍艦奪取了庫納施爾島(國後島),並從日軍手中解放了全部千島群島。我們的祖國重新收復了自古以來的俄羅斯領土。從此以後,這些俄羅斯領土將成為太平洋上我國遠東邊境的可靠前哨。」在國後島上,日本駐軍一度和登陸的蘇軍發生了戰鬥,直至9月4日才被完全壓制下去。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此後蘇軍於9月5日占領了齒舞群島。戰前居住在南千島的日本居民為兩萬左右,有四千人在1945年蘇軍登陸之前逃到了北海道,其餘島民在1947-1948年分三批集中到薩哈林島,又從那裡被遣回日本本土。
1946年1月29日,盟軍最高司令部發布《關於若干外圍地區從政治上、行政上脫離日本的備忘錄》(SCAPIN-677號指令),規定下屬島嶼從政治上、行政上脫離日本的管轄:(a)郁陵島、竹島、濟州島;(b)北緯30度以南的西南群島和琉球群島、伊豆諸島以南的小笠原群島、硫黃列島、南方諸島、大東諸島、南鳥、沖之鳥島、中之鳥島;(c)庫里爾/千島群島、色丹島、齒舞群島(水晶、勇留、秋勇留、志發、多樂等島嶼)。盟總頒布SCAPIN-677號指令後,蘇聯在當年2月3日宣布領有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主權,並將其編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領土,成立南薩哈林州。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在2月20日以主席團命令的方式對此加以確認。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則於2月26日發表聲明,雖然沒有對蘇聯合併南庫頁島的行為提出異議,但是卻宣稱千島群島的歸屬權應由對日和平條約來做出決定。
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署,規定日本放棄對千島群島以及南庫頁島的一切權利與要求
1951年9月4日,對日媾和會議在舊金山召開,9月8日簽署了對日和約。和約第二條規定日本放棄對千島群島以及南庫頁島的一切權利與要求。在和約上簽字的日本首相吉田茂後來在回憶錄中說,1951年春天,美國特使杜勒斯攜帶和約草案來到日本時,吉田曾要求在和約中明確寫上「南千島(國後、擇捉)不包括在草案條文中所說的千島群島之內」,但是杜勒斯並沒有接受這個要求,只是說日本代表在和會上可以就這個問題作某種表態。可事實上吉田茂在和會上也沒有進行類似的表態,只是說「色丹島和齒舞群島是日本北海道的一部分」,即不承認這兩島屬於千島群島。
1956年的《日蘇聯合宣言》結束了兩國的戰爭狀態,蘇聯在宣言中說,「為了滿足日本的願望和考慮到日本的國家利益,同意把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移交日本」。然而1960年日美兩國締結《日美安全條約》後,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向日本大使遞交備忘錄,宣布新日美安全條約將日本的一部分主權轉讓給外國,並且同許多國家要求的裁軍是背道而馳的,日本自己造成了這種事態,已不可能根據1956年日蘇聯合宣言來向日本移交色丹島和齒舞群島,上述島嶼只有在外國軍隊完全撤出日本和日蘇兩國締結和約的條件下才能移交日本。
與此同時,日本方面提出「在舊金山和約中所放棄的千島群島是指得扶島以北的島嶼,
擇捉和國後並不包括在所放棄的千島之內」這一主張,並貫徹到如今。
其實日本政府對南千島的主張僅僅依靠兩點論據:
第一,牽強附會地說千島群島僅指得扶島及其以北的十八個島;
第二,美國政府1956年9月6日給日本的備忘錄。
關於第一個論據,其荒謬性自不待言,因為不能因為俄國在1875年交換給日本的領土是18個島,
就視之後七十年里日本政府自己對「千島」的定義於不顧,自扇耳光說千島群島只包括這18個島。
千島群島地區各島嶼位置及日俄之間的控制區演變
至於第二個論據,即1956年美國備忘錄,它說「美國政府在仔細地考察了各件歷史事實後得出的結論是,擇捉島及國後島一直是日本本土的一部分,按理應被承認為在日本的主權之下」。可問題是,這個備忘錄根本沒有談及最重要的核心性問題——南千島是否屬於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所放棄的千島群島。
另一方面,日本在「北方四島」上的主張日趨強硬化,也是與美國的態度分不開的。舊金山和約簽字後不久,美國國務卿約翰·杜勒斯在美國參議院的一次講話中就很坦然地承認,「和約之所以把日本的北方領土沒有規定為『讓予蘇聯』或『放棄給蘇聯』,而故意採用了不表明歸屬對象的那種單純放棄的形式,就是美英兩國清楚地表明廢除規定『千島群島交予蘇聯』的《雅爾達協定》的正式行為。」此外,當1956年舉行關於蘇伊士運河問題的倫敦會議時,杜勒斯曾經告訴日本外相重光葵說,假如日本政府承認蘇聯對國後、擇捉兩島的主權占有,就不能指望美國歸還衝繩和小笠原群島了。
在二戰後各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上,通常將日本與蘇聯的北方國界標在國後島和齒舞群島以南,換句話說也就是承認蘇聯對「北方四島」的主權。在戰後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許多版本的日本地圖也將北方四島標為蘇聯領土,直至1969年3月14日,日本政府「北方領土問題各省聯席會議」才決定將北方四島劃入日本地圖,規定國土地理院編制的地圖將北方四島標為日本領土,並將其面積計入日本的國土總面積中。與此同時,隨著北海道「法理」面積的擴大,還增加了分配給北海道的交稅配額。
遺留在擇捉島上的冷戰時期蘇軍米格23戰鬥機殘骸
在冷戰時期,千島群島軍事價值最大的是北千島和南千島。國後島和擇捉島面積大,平地很多,而且離北海道很近。蘇聯空軍在國後島古釜布和擇捉島天寧設有機場,經常配備著殲擊機、中程轟炸機等各種型號的飛機。色丹島的斜古丹也變成了軍港,蘇聯不但在島上駐有邊防艦艇和部隊,而且在離北海道最近的水晶島上有探照燈,隨時照射根室半島。蘇軍從水晶島和秋勇留島上時而發射照明彈,時而實行警告性射擊,進行夜間演習。日本的漁船和巡邏船如果靠近,蘇聯的巡邏機和巡邏艦就立即現出可怕的黑影。總之,國後、色丹、齒舞諸島成為蘇聯用來威脅日本最得力的地方。
從1981年起,日本將每年的2月7日定為「北方領土日」。目前日本關於北方四島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兩島返還論」(先行歸還齒舞、色丹)、三島返還論(歸還齒舞、色丹、國後)、共同統治論(仿照安道爾公國,由日俄共同對四島領有主權)、以及仿照中俄黑瞎子島解決方式的面積等分論(齒舞、色丹、國後三島,再加上擇捉島的25%歸日本)等等。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曾在公開場合提出過「三島返還論」,麻生太郎提出過「面積等分論」,日本共產黨則提出「千島列島全部返還論」。俄羅斯方面則堅決主張南千島的歸屬無可爭議,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必須服從戰勝國的決定。
從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來看,蘇聯解體後遠東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能不看到其中涉及到領土問題的中日、韓日、俄日等多國爭端。就南千島群島來說,這裡南臨北海道,是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之間的一道天然大門。南千島群島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重要的情報陣地,是監視日本海空自衛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戰機、艦船活動的最佳地點。俄羅斯一旦喪失這幾座島嶼,就等於封死了從符拉迪沃斯托克經宗谷海峽-擇捉海峽這一最短路線通向北太平洋的大門。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因經濟困難還真曾動過賣掉四島的念頭
此外,南千島群島的潛在經濟價值也不容俄方忽視。俄國方面在蘇聯剛剛解體之後的90年代初期曾經因為經濟陷入嚴重困難局面,一度有政客提出將南千島群島以兩三百億美元的價格賣給日本,但是這個建議因出售阿拉斯加的歷史教訓而遭到大多數俄國政治家的否決。根據目前的探測結果,南千島群島本土及其周邊海域大約蘊藏著16億噸的石油、1867噸金、9284噸銀、397萬噸鈦、2.73億噸鐵、1.17億噸硫,以及大量的海洋漁業資源,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利益。
梅德韋傑夫曾多次登島視察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俄國領導人日益重視對南千島群島的開發。俄國第一副總理、國防部長、聯邦運輸部長、聯邦地區發展部長等高官政要先後訪問該地區,俄國總統梅德韋傑夫也在2010年11月1日視察南千島群島,並登上國後島,從而成為踏訪千島群島的首位俄國元首。俄羅斯一方面吸引中韓向該地區投資,以留住島上居民,另一方面計劃在單冠灣為太平洋艦隊修建海軍基地。梅德韋傑夫要求以現代化武器加強對四島的支持,維護領土安全,今後要在國後和擇捉築要塞,建防空網,修飛機跑道,強化駐島陸軍,增設短程及遠程飛彈防禦系統,可能部署先進的S-400防空飛彈。梅德韋傑夫還表示,要在太平洋艦隊部署從法國購買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對南千島群島駐軍提供支援(俄國出兵克里米亞後,購艦合同被法國取消)。
2010年,中俄共同發表關於二戰結束65周年的聯合聲明,表達了不許修改二戰結果的立場。
負責國際事務的俄國總統助理普里霍季科隨後表態說,
俄羅斯對千島群島的主權不會有任何修正,
俄國外交部情報局宣告今後不再與日本政府就領土問題進行任何形式的交涉——
一點也沒有提到「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之類的意思,從而關閉了俄日領土問題談判大門。
2015年,身為俄聯邦總理的梅德韋傑夫再度巡視南千島群島,並登上擇捉島視察。
2016年1月,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重申,日俄締結和平條約不等同於領土問題的解決,
並要求日方接受「南千島群島由俄羅斯實際控制」的現實。
無論從何種角度看,只要俄聯邦今後不發生內部崩潰解體的災難,
日本「收回」北方四島的希望恐怕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