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本名楊春蕾,杭州人,設計師,PM&CO復古衛浴品牌創始人,不折不扣的超級玩家。
個體戶
和Paul 碰面這天,杭州天氣出奇的好。傍晚,大朵大朵的雲垂在天際,黛色的雲啊,層層疊疊,鋪滿了西邊小半邊天空;快落山的太陽,紅了臉,雲,頓時鑲上了壯麗的金邊。
上回來杭州,還是十三年前呢;窩在一個畫班中,信誓旦旦地死磕中國美院。那年冬天,過年沒回家。三十兒晚上,一同學提議:現在西湖邊肯定車水馬龍、美女如雲,要不咱們去西湖賞遊一番吧。於是,只見一大波傻帽兒在把人凍成狗的寒風中,望梅止渴地腿兒到了西湖邊。結果不用說,別說美女啦,流浪狗都沒見到,放眼望去,一片漆黑——尼瑪,說好的滾滾紅塵呢?
Paul也是學畫出身,不過,他可沒跟美院死磕。他學畫的年代,美院還不開實用美術課,都是純藝術,油畫、國畫、版畫、雕塑;學出來後,最好的是分配進出版社做個美術編輯。
Paul 對此沒興趣,他喜歡的是能夠實操的工藝美術。
工藝美校畢業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了浙江展覽館的美術組。但沒幹多長時間就辭了。因為,沒勁。
之後,他又去了一家外企,一年多後,又辭了。接著,開始了自己創業。不像現在,當時創業還是件稀罕事吶。
作為設計師的Paul,是拿獎專業戶,收穫過許多榮耀。
Paul回憶說,他的工作室開了七八年後,才有的“下海”這概念。當時像他這樣的創業人員,有個時髦的稱呼——個體戶。不過,一提個體戶,別人的直覺是:
這人沒工作,是個混子。
機械迷
Paul的工作室,一開始主營業務是包裝設計(現已轉向室內設計),也承攬印刷,後來,美院成了他的客戶。
Paul喜歡設計。設計,也塑造了他的生活。比如,讓他愛上了收藏。
設計師玩收藏,角度顯然跟別人不大一樣。
首先,是博。家具、佛造像、相機、軍品、機車、佛畫,不分古今,無論中外,凡是覺得好玩的,他都玩。
其次,不跟風,善於用超前的眼光發現完全被市場低估的藝術品。
“我不喜歡被市場炒高的東西,喜歡買完全被低估的東西;藝術價值是高的,售價是低的。我最早買家具的時候,市場價遠低於它生產的成本價。做一把椅子的成本一千塊,漂亮雅緻的老家具只要五百,我就買。現在不買,因為已被炒的太貴。”
最近,Paul 迷上了軍品。這也是受設計影響。
純機械的東西用不壞,最不濟部件不靈了,但沒事,換一個能接著用。而軍工品,摒棄一切冗餘的功能,用最簡約的設計,最好的材料打動你。滿足這兩點的,徠卡軍用相機是個例子:
上世紀30年代的徠卡相機,現在依然“邪魅”,而幾年前的數碼相機,如今早已狗帶;
越戰時,美軍向徠卡公司定製過一款相機,相機的說明書上,有這麼一條:鑑於此款相機難以被損壞,如果你即將被俘虜,希望你用手雷捆綁住相機引爆它,以免情報被敵方獲取;
“固若金湯”的小相機,甚至在戰場上救過不少戰地記者的命——子彈飛過來,卡在了胸前的徠卡相機上。
Paul還發現,GUCCI、BURBERRY、LV的很多款包,原型都是老軍包;他花兩千買的一款老軍包,被奢侈品牌重新包裝一下,標價一兩萬,但工藝、品質卻完全沒法和老軍包比。
——每種戀舊,都不是沒理由的。
摩托車
三年前,Paul 開始改裝摩托車,一輛1989年生產的1500cc排量的化油器老哈雷。
改摩托車,是受日本藝術家木村信也的啟發。木村用手工的方式改裝摩托車。每一輛摩托車上的部件都親手淘,再像個魔術師一樣,將它們加工、組合起來,最後,見證奇蹟的時刻來了——老部件被重新煥發生命,整部車的風格,既復古,又現代。
好奇心超強的Paul坐不住了,他問自己:何不也試一把?
他找來一位機械師配合他。三年前,杭州這麼玩車的人屈指可數。
雖然沒經驗,起先更不知道最終能改成什麼樣子,不過,有一點是板上釘釘的:沒用的功能全不要,只保留最基礎的,讓它純粹得不能再純粹。
美式原裝哈雷,風格張揚,喜歡裝飾老鷹、骷髏頭、火焰等視覺衝擊力強的圖案,但Paul不喜歡,覺得太衝、太浮誇;他是從古典裡趟過來的,骨子裡喜歡內斂的東西。所以,這改裝的第一步,就是拆。
不拆則已,一拆驚人。一拆把能拆的都拆了。
拆完之後,接著是改。
先定風格,風格確定後,他開始去世界各地淘老摩托車部件,油桶、車把、座墊雜七雜八搜羅了一大堆。再從裡面挑用的上的。實在找不到現成的,只好祭出殺招——自己動手敲。
“真是勞民傷財啊。車把改了兩個,油箱換了三個,都是手工敲,不滿意就重新再改;離合器也換了,換成了乾離,靠皮帶來傳動。現在看,整個離合器是暴露在外面的。車把的避震彈簧也是裸露的,原先是液壓避震,我給換成了彈簧避震,因為彈簧頭避震才是最正點的……”
一年半後,終於竣工。改完才發現,原車竟只保留了一個發動機,其他都是重新攢的;
說起來花錢買了一輛車,最後相當於只買了一個發動機啊。
這就是“remake”的魅力。一輛自己的專屬座駕,不僅僅意味著拉風,說到底,這其實是一種正能量的生活態度啊——活,就要活得瀟灑。
“噠——噠——噠——”,機車發動後,發出一陣清脆的馬蹄音,Paul 心裡那叫一個暗爽。因為,這聲音秒殺一切電噴車。“好比一個是機械相機的快門聲音,一個是數碼相機的快門聲音,哪能比啊?”尤其從遠處開過來的時候,“聽聲音,就像一艘駁船開過來了”。
老北京的蟲兒文化,其中一樂兒是聽鳴;玩機車玩到聽鳴的份上,也是沒誰了吧。
到這裡,Paul的故事並未結束。他的生活實在太精彩了,我們還聊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他的周遊世界;
比如,用特別的方式著手為自己收藏的古代雕塑出一本書;
比如,他對設計與成本的一些有趣觀察:隨著時代發展,成本在不斷降低,設計卻似乎退步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咱們下篇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