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些看上去非常“成熟”“穩重”的人囑咐過我:
“長大了就不要再說真話了,真話會傷人,盡量不要與人發生衝突,
要時刻面帶笑容,永遠表現自己快樂的一面。”
但我要告訴大家,虛偽的笑會傷害自己。
我身邊很少有人是十分豪放和直白的。
網絡上總有人認為,沉默才是對抗衝突的最好方式。兩個人鬧矛盾,發生口舌之爭是一種愚蠢。
嚴格地說,我們完全可以防禦來自他人的言語攻擊。儘管那些話很傷人,但我們卻不一定會受傷。
比起言語衝突,沉默才是最傷人的,它更像是慢性毒藥。
迴避對方,拒絕與對方溝通,是對對方採取的一種懲罰。
用沉默來應付討厭的電話詐騙和煩人的同事,這種方式無疑是管用的。
但你與自己在乎的人進行冷戰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反而會讓矛盾在彼此心中激化,讓自己感到更痛苦。
其實大家能夠意識到這種處理矛盾的方式是錯誤的,只是沒有勇氣去糾正。
有些父母也常用沉默的表達去逼婚:
把孩子的被單換為大紅色,被子準備兩個,把結婚戒指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用這樣的方式來逼婚,套路真的很深啊,其實他們完全不用那麼煞費苦心。
下面介紹三個語言技巧幫助你提高情商:巧用“三明治技術”對抗集體極化
因為一件事,你需要徵求群體意見,但通過群體討論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更冒險、更極端、更不近人情,這就是所謂的集體極化。
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有兩位心理學家分別發現了這一事實。
儘管兩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結論卻是相同的:群體決定比個人決定更冒險、更激進。
由於集體極化,我們的意志常常遭到現實社會的踐踏。
在生活中,集體極化對於我們的判斷是一個不小的威脅。逼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其實你父母又何嘗不明白你的現狀和選擇呢,可一旦把這個本該由你來決定的事攤到了七大姑、八大姨面前一起討論,“你是否應該結婚”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得出“你必須立刻結婚,閃電結婚”的結論。你父母僅存的那點理性會立即消失,轉而開始支持親戚。
遇到這樣的事,“三明治技術”就非常有用,你在向人表達一個負面的反饋之前,先說一些積極正面的信息。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同樣積極的意見來中和一下你們之間的分歧。
不要把你的批評變成直接攻擊,如:“你們煩不煩,不要一天到晚地逼婚行嗎?我的事不要你們管!”你越是這樣說就越會激起父母的控制欲。他們不但不會停止對你的逼婚,還會變本加厲地拿大道理來壓你,最後很可能會引發爭吵甚至是家庭暴力。
其實你只需要這麼說:“爸媽我知道你們是為我著想,希望我儘早組建自己的家庭。不過你們確定我現在結婚一定有好結果嗎?你們是否了解那些早結婚的人的現狀?如果我能更謹慎地做這個決定,這個婚姻可能會更牢固。”
準確地掌握了“先甜後苦再甜”這個談話技巧之後,我們能避免很多不該發生的矛盾。比如我們校長就會跟我說:“周老師啊,你在網絡上寫的文章很不錯,我轉載了。但你也不要把科研論文落下,在大學這個環境中,嘗試不同的文風才能在專業上有更大的進步!”
姜還是老的辣,他知道我對專業研究很執著,他這樣對我說,我肯定當場就會答應他:“我今年一定要把科研論文寫好。”這便是運用“三明治技術”溝通後的效果。
上述道理我們都懂,只是真正遇到事情時我們往往會被感情沖昏了頭腦。
嘗試用“昇華法”來對抗非此即彼的不合理提問
經常被問到一些非此即彼的問題,讓我不知所措。比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你媽和你女朋友同時落進水里,你會先救誰?”“挖掘機技術到底哪家強?”
一位女讀者在公眾號上對我說,她明天就要去見相親對象的父母了,男方在微信里和她說:“我父母生我是晚育,所以他們的年齡比同齡人的父母要大很多,你介意嗎?”
本來這不算是什麼事,她有一點介意,但影響也不是太大。可男方這樣問她,無論她怎麼回答都可能引起對方的芥蒂。假如她回答“介意”,男方肯定會有很大想法;回答“不介意”呢,那又很違心。她感到非常為難。
這時就需要使用“昇華法”來解決這個無語的問題。
女方可以這麼回答男方:“贍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否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就要看你願不願意幫我分擔壓力了。”
“昇華法”的關鍵就在於,跳出這個非此即彼的問題,將問題昇華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上來討論,最後把問題的選擇權丟給問題提出者,化被動為主動。
如果有一天學生過來問你:“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你可以這樣回答:“這是一個哲學價值取向的問題,看你是有科學主義取向還是有宗教主義取向。”
如果女朋友這樣問你:“當我和你母親同時掉進水里時,你先救誰?”
你可以回答她:“這是一個情感選擇的問題。如果我救了你,你是否願意贍養我的爸爸和孩子,一輩子不改嫁,並且每天來監獄給我送飯?”
如果有“逗比”問你:“挖掘機技術到底哪家強?”
你可以回答他:“這要看你是否在乎學歷和別人的目光。”
你可以直接表達你的想法,即使會遭到別人的反對。只要你是出於好心,想給對方有建設性的幫助,給別人誠實的反饋是沒有問題的,也是有必要的。為了幫助別人,有時候說一些逆耳的忠言也是有必要的,但要幫助對方從更高的層面來進一步思考問題。
做一個好的拒絕者,善用“接受協商法”
遇到令你為難的事,並不是越早拒絕越好,也不是越巧妙地拒絕越好,而是越能讓人感到心理平衡越好。所謂平衡,不是利益的平衡,而是情感的平衡。沒有情感捲入的問題只需要看利益的得失。但是我們中國人偏偏喜歡把所有問題都捆綁上情感。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別人的請求,你是接受還是拒絕,取決於你是否願意向對方付出情感。
事實上,我們總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因為潛意識中渴望和對方建立情感連接。然而經歷過一次次的背叛之後,我們再面對請求時會條件反射般地拒絕。
面對那些不能給你足夠的情感反饋的人,及時拒絕他就好。不用太考慮方式、方法。因為有些人就是沒有感恩這個概念,無論你多麼看重他的感受,他都不會對你有情感反饋。
當你遇到以下幾種情況時,直接拒絕就行,因為你不可能從中得到任何的情感反饋!
有一天,心系“白富美”的男神失戀了,需要你去安慰他,請你果斷拒絕。你去了必然會成為“千斤頂”(連備胎都沒當成,就在換胎時被用了一下)。
向來自私的同事要你幫他一個小忙,你大可不幫。幫助自私的人會有個麻煩,你幫他一百次,有一次沒幫,他就會把你當成永世仇敵。
對於親人和你在乎的人,還是盡量給些肯定的評價吧。說太多“不”的話,再愛你的人也會有受不了你的時候。你等於是親手關上了通往幸福的大門。
以下情況你可以考慮接受,因為有可能會收到情感獎勵。
“來吃個飯吧,XX帶了很多帥哥來哦!”——可能讓你認識新朋友。
“你能出席我在學校的演唱會嗎?”——可能讓你收穫快樂。
“幫我查查這篇文章的資料,算我們共同發表的!”——可能讓你擁有夥伴。
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有時候我們連親人的要求都很難去實現。那我們就需要使用“接受協商法”來拒絕他們。你可以表示你願意幫助他,然後列舉你面臨的困難,之後再徵求對方的意見。
如果你在乎的人問你:“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你應該試著這樣回答他:“當然可以啦,什麼事?”直接就拒絕的話太容易傷害彼此的感情。如果對方提出的要求有點無理,或者你不太方便幫忙,你可以和他再協商。如:“我很願意幫你做完這個文案,但是我五點半以後才下班,回到家我需要回家做一頓好吃的給父母,我大概七點那會兒才有時間,還來得及嗎?”
事實上,比起那些立即找藉口拒絕我的人,那些先說了可以,之後再拒絕我的人,我心裡還是有那麼點喜歡他們的。
面對不合理的問題和請求,我們不能一味地保持沉默,更不能生悶氣,拒絕溝通。沉默會加重自己與親人之間的隔閡,生悶氣更是一種自卑的信號。如果我們能巧用上面的三個心理學技巧,我們會讓自己的人際交往更加如魚得水。
本文來源於劍聖喵大師《優秀的人,從來不會輸給情緒》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