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問我:貧窮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造成多大的影響?
我想,不是小氣,窮人不一定會小氣;
也不是見識少,這跟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更有關係。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貧窮的問題到底在哪兒?
窮人嘛,就是缺錢的人。沒錯,所以呢?
多和少都是相對的,窮人缺錢,但他們和富人擁有的時間完全一樣。
所以,窮人就是那種錢“絕對”少,但時間相對“多”的人。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你缺什麼,就會把什麼看得特別重;
不缺什麼,就會把這個東西的價值看得特別輕。
我先得補充一句,“窮人思維”不是“窮人”的思維,而是“曾經是窮人”的思維。
比如說,我們就算完全買得起一本書、看得起一部電影,我們還是先習慣性地先找一找免費資源。
不管是70、80、90後,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資源相對不足的環境中成長,多多少少都帶著這點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對我們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喜歡用時間換錢。
窮人的時間不值錢,所以願意用時間換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
但當你的口袋已經走出窮困,卻仍然把自己和別人的時間都看得不太值錢的話,
說明你的腦袋依然停留在窮人思維中。
用經濟學的觀點來說,窮人思維往往過於注重“沉沒成本”。
什麼叫沉沒成本?
就是你花了30塊錢看電影,無論電影好看不好看,這個錢都回不來了。
所以你為了這30塊的沉沒成本,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去忍受這部電影,而不是乾脆中途退場。
對此,富人思維則完全相反:花錢,要麼是為了賺錢,要麼是為了享受,兩樣都不搭的事,就不值得白白浪費精力。
當然,這種“時間不值錢”的窮人思維,往往只在人生過渡期對我們產生影響。
有一句話平時說出來會得罪人,價格貴?這怎麼會是產品的缺點呢?難道不是你的缺點嗎?
舉個例子
超市裡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原價分別是300元、250元和200元,現價一律150元。
根據售貨員的經驗:窮人更傾向於買大的——省錢,而有錢人更傾向於適合的尺寸——也就是純粹為了自身需求。
這就是窮人思維造成的第二個影響,《稀缺》一書中稱之為“管窺效應”:指人們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會變得更為專注,但注意力過度聚焦會導致判斷力下降。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窮人思維讓我們過於關注自己擁有的資源,從而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東西。
窮人思維最可怕的一點,是它會消耗我們有限的自控力。
過去有一種看法,說窮人的意志力會更強,但事實完全相反。
在行為經濟學上就有一個叫“決策疲勞”的概念,
意思是說你在短時間內做出的決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憊,
內心就越不願意再一次權衡利弊,導致決策越來越隨意。
有經濟學家就發現,這種“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最大。
美國的窮人喜歡買垃圾食品,不僅僅是因為便宜,而且因為他們習慣每買一樣東西都要反复比價。
一方面,這佔用了他們的大量時間,沒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
另一方面,那些頻繁的、無意義的決策,使他們的大腦疲勞,從而無法抵禦那些垃圾食品的誘惑。
在想想你自己的減肥經歷吧——
在大量運動消耗了你的意志力之後,你是不是更抵擋不了冰激淋的誘惑了?
是不是總想找機會“慰勞”自己一下,從而導致前功盡棄?
電影《華爾街之狼》就講了一個專門騙窮人的股票經紀人,
他發現,窮人在長期消費決策中,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便宜的東西更有吸引力。
當他們把這種思維慣性帶到了投資中,就很容易成為“垃圾股”的目標客戶。
電影裡有句台詞說:
“我們把垃圾賣給垃圾人,因為錢在我們手裡,總比在他們手裡更能發揮價值。”
這不僅是全天下騙子們的心聲,更揭露了窮人思維的弊端。
把“垃圾”賣給想發財的窮人,這在中國也是最賺錢的生意:
那些利率高得嚇死人的垃圾P2P借貸網、那些根本不可能上市的“內部原始股”、
那些無數次崩盤又卷士重來的“3M騙局”,都是抓住了窮人思維的致命弱點——
既無判斷力,又無自製力。
那麼,帶有富人思維的人是怎麼投資的呢?
在巴菲特的投資偏好中,既沒有房地產,也沒有互聯網,前者因為不喜歡,後者因為看不懂。
這,就是自製力——如獵豹一般,集中自己的有限精力,
長時間地等待自己看得懂的機會,最後全力一擊。
窮人思維的核心是,如果你只關注錢,你往往是在浪費錢;
如果你只關注眼前的利益,你很可能贏了一場戰役,卻輸掉了整個戰場。
在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裡,張國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說了一句話:
“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大爺我還是你們的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我不知道怎麼讓窮人變成財主,但我認為首先要擺脫窮人思維。以下,給大家幾點建議:
1.建立“時間價值”的概念:減少做那些“時間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
2.牢記“沉沒成本”不可追:
錢已經花錯了,再浪費時間就是錯上加錯;
3.培養“目標導向”的思維:好的項目永遠會遇到錢少的問題;但只要目標正確,錢總有辦法解決;
4.減少無意義的頻繁決策,節省寶貴的意志力:比如說,我們可以在每年年初設立一個“享受一下”的基金,所有預算外消費都在這裡開支,從而不必每次消費都反復權衡;
又比如說,選擇以基金定投這種被動的、不需要太多決策的投資品種為主要的投資對象;
再比如說,對於需要大量意志力的活動(學外語、健身等等),只挑最重要的做,因為多了會影響你做重大決策時的判斷力;
5.拓展自己的視野:
適當做一些眼前“無用”的事,防止進入只關注當下的“管窺”狀態,建立長遠規劃的戰略意識。
其實,窮人思維才是越留越窮、最應扔掉的“破爛”。永遠記住——真正的窮不是缺錢,而是呆在窮人思維的怪圈裡走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