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經常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一隻個股需要等上3個月到半年,但是會在未來的一年內有較大概率翻倍,你願不願意等待?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隱藏著很深的投資哲學。
從人的本性上來講,我們總是希望能買到馬上就能上漲的個股,但是往往事與願違。一般來說,安全邊際較高的個股,都是經歷過充分的橫盤,充分橫盤造成成交量低迷,就說明了無人問津,介入這種個股,就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市場挖掘,消耗一定的時間成本。在這種人氣低迷的個股對面,是人氣旺盛的個股。人氣比較旺盛的個股,買入後意味著不需要過度等待,有可能被人氣裹挾拉動上漲,當然,也有可能不小心就在最高點上站崗。
對比上面兩種個股,可以發現,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風險小意味著回報慢,而希望快速得到回報的,要承擔更多的風險。人們總是樂此不疲的喜歡參與後面一種,根本上講,是人性決定的。
驅動股價上漲的因素有很多,股價走勢是由多種變量決定的,從每日的漲跌來說,資金、政策、情緒、事件,甚至地震、打仗等等,綜合在一起,決定了股價的短期走向。回到上面的話題,短線分析的根本目的,是躲避等待的時間成本,而介入馬上就能上漲的個股,因此也承擔了更多的風險。而如果我們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去理解,驅動股價上漲的因素就單純了許多,就是能不能帶來不斷的業績上漲,而這個需要付出的,就是等待,但是拉長時間看,考驗的是選股能力,如果選股還OK,風險相對小很多。因此,短線和長線根本的區別就在於時間成本上,有很多投資長線的期望買入就漲,根本就是長線和短線思維的錯位,而做短線的做成了長線,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從根本上不加以區分,很難成大器。
想明白了以上問題,其實就沒必要去評價和批判哪種方式更好更壞,投資還是投機,其實能賺錢方法都是好方法,關鍵是你能不能駕馭的了,是不是適合自己,是不是能區分開哪種情況需要等待。
最要命的,其實是隨波逐流,永遠沒有自己的方法。今天短線,明天長線,今天看基本面,明天看趨勢,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法,即便是賺錢,也是因為市場給於你的運氣,而不是長期存活下去的方法。
說白了,還是交易的一致性原則。一致性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買入是什麼理由,賣出也必須是什麼理由,一個入口,一個出口,要保持完全一致。成長股投資者,只要公司的經營管理沒有改變,那麼,你就應該一直守倉,或者一直空倉。不要因為今天這公司的價格走強了,激情買入,也不要因為走弱了,激情賣出。走強或者走弱,不是你買賣的理由,不值得你去為這些事煩惱。甚至,對一個價值投資者,他的字典裡不應該有“強”和“弱”之類的詞語。
如果是基於技術面的分析來操作,那麼,確定你的原則,只要股票的價格在某個價格之上、或者某一指標在某個數字之上,或者說趨勢完好,你就應該持倉,只要股票的價格在某個價格之下、或者某一指標在某個數字之下,或者趨勢變壞,你就應該空倉。
交易體系,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你,只有能不能堅持下來。頂尖的交易者,都是堅持交易的一致性原則,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形成長期穩健可複制的獲利體系。
最近幾年,我總是能選中翻倍的個股,當然也有不如人意的個股,這個是我的交易體系決定的。我也在努力完善自己的交易體系和一致性原則。我的投資體系逐漸從單純的成長股進化為拒絕平庸成長的個股,更加註重業績加速,業績的環比加速,存在一定的預期差,是我選股的重要標準。發掘業績高速增長的那一段,在業績加速之前埋伏,在業績加速兌現後增長平庸前離場,賣出的理由不是估值低,而是加速增長的預期實現了。估值低後面或許還會賺估值上升的錢,但如果高速增長的預期沒有了,就開始接力換股到環比加速之前有預期差可能的個股。同時考慮前期積累的巨大漲幅,翻倍後往往會有調整。預期差填平,就可以考慮退出來。
這種選股方法,因為錨定的是業績加速,所以就容易出牛股,但是有一定的不及預期的風險,這就要用分倉分批去規避。今年最牛逼的莫過於在20多元潛伏加速的贛鋒鋰業,100元左右出清,然後換股到別的個股中。雖然近期手裡持有的個股也沒少調整,但是誰知道不是下一個贛峰呢?贛峰啟動前不也是經歷了幾個月的調整嗎?只要錨定業績加速,短期的調整,真的無所謂。回到開篇的問題,如果一隻個股需要等上3個月到半年,但是會在未來的一年內有較大概率翻倍,你願不願意等待?
想起了阿森納溫格的話,最好的球員,已在隊伍中,哈哈,最好的個股,也已經在我手中。守得住寂寞,才能看得見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