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有錢走遍天下,沒錢寸步難行;
一路走走停停,發現沒錢不行。
不用證明財富到底有多重要,對於絕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錢在很多時候,就是萬能的。
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這個:
何以暴富?
唯有暴富,方能解憂。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得先明白,財富是如何被分配到不同人的手裡的。
用經濟金融的思維來觀察,你會發現財富的分配,實際上是從中央銀行開始,一輪輪的雁過拔毛的過程。
越接近央行的人,當然就拿到越多的錢。

那從知識層面去理解,又遵循什麼樣的邏輯?大致可以劃分成四種模型:
1. 信息模型
2. 資本模型
3. 流量模型
4. 勞力模型
下面,我們來詳細嘮嘮這四大模型
信息模型
所謂的信息模型,指的是在這種收入模型當中,人們主要通過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獲得財富,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可以通過販賣這種優勢,來獲得收入。
信息不對稱的終極來源,是人們知識構成的差異。
這裡的知識,包括一切認知對象的集合。例如你的工作經驗、你的社交關係、你對某個產品或者某個領域獨占性的專利技術,都是廣泛意義上的知識。
用正常的話來說,一切販賣知識優勢的行為,都是通過信息的不對稱來獲利。
比如人們熟知的中介,就是利用其掌握的信息(知識)優勢,撮合買賣雙方達成交易,從中抽佣。房地產中介是廣泛存在而為大眾所熟知的,投資銀行則是比較精英而小範圍的存在,他們的本質都是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優勢來賺錢。
有資源的人,賺錢更容易,本質上指的也是一種信息優勢。
打個簡單比方,我的公司需要找新的供貨商,而A正好是我的朋友,他的大學同學B正好開了是供貨商。同等條件下,我極有可能會和B合作,而不會找其他廠家,因為我通過A可以對B的公司,有更多的了解和信息優勢。
對於A來說,B和我,都成了他掌握在手上的資源,本質上,是他擁有的信息優勢。他能比市場上的其他人優先知道我和B的需求,因為我們本身就相互了解。
靠信息模型賺錢,通俗地說,就是你要鏈接多方的資源,比別人掌握更多的信息流,從而建立起信息節點甚至是樞紐的優勢。一旦這種優勢建立起來,就可以通過販賣這種不對稱的信息來賺錢!
此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人的價值,越來越取決於你能連接多少人。
你連接的人越多,那麼信息在你這匯集的可能性就越大,就好比一個小範圍的谷歌或者百度,成了你身邊人的信息入口。這樣的入口價值毫無疑問是巨大的。

資本模型
資本模型最形象的解釋,就是以錢生錢。
這裡的錢,可以是最直接的貨幣,也可以是一些資本資產或者實物資產,例如股票、債券、其他金融資產、房子等等。
錢放在銀行里產生的利息,買各種理財產品的收益,投資股票的收益,房租等等,都是靠資本獲取收益的方式。
與第一種靠知識優勢的信息模型相比,在資本模型裡,財富增長天然地伴隨著一個重要變量:風險。
把錢存在銀行就沒有風險了嗎?理論上銀行也是可以破產倒閉的,事實上也的確出現過這種情況。另外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資本增值的風險是:貨幣貶值或者叫通貨膨脹。
要通過資本模型增值,很顯然,需要一定的資本禀賦,也即是一定的財富起點,可以是存款,也可以是房子,還可以是股票或者股權。
股票和股權這一要素,實際上就告訴你,為什麼創業成功的人,可以實現爆發逆襲。
本質上,成功的創業者,其積累財富,就是靠的資本模型。只不過他的禀賦起點,就是從0開始創立一家公司。他的財富來源,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這個公司本身產生的現金流,而是他對公司所有權,即他的股權,數十成百甚至上千倍的增值。
很容易看到,無論是在公開市場投資股票,還是自己創立一家公司擁有股權,都會面臨投入產生巨大損失的可能(股價暴跌或者創業失敗)。因此,對風險的控制和承擔能力,成了靠資本模型實現財富增值,最重要的因素。
以上也是我為什麼一直強調,實現收入的大規模增長,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擔風險。因為最終來說,無論哪種收入模型,往往都會和資本模型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人們的收入起始規模積累到一定程度,就總會想辦法「以錢生錢」。

流量模型
流量模型實際上和信息模型有一定的聯繫,但它更側重指代信息入口的價值。所謂的信息入口,也即是流量入口。
廣義上,凡是能吸引人們注意力停留的東西,都具有流量價值。例如最典型的媒體、明星、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個人、甚至公交站牌高速路牌等。
為什麼央視一條廣告可以拍到上億,為什麼一線明星代言費用動輒千萬起跳,為什麼哪怕一個寫公眾號的作者,一篇軟文也可以賣到十萬?
這一切皆是因為這些對象具有吸引別人注意力的價值,更多的人會關注他們,這種關注總會按照一個比例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購買行為,這即是廣告的邏輯。
流量模型的核心,就是看你能鏈接多少注意力,或者更直白地,看有多少人關注你。人越多,你的流量價值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多人為了出名,不惜用各種低俗的手段,也就不難理解。
流量模型和信息模型實際上是天然地鏈接在一起的。
一個人如果你一旦成為流量入口,那麼你也就自然的成了信息樞紐,你可以輕鬆掌握比別人多得多的信息,這樣也就能輕鬆地撮合各方達成交易,從而賺取信息不對稱的錢。

勞力模型
終於講到這個啦!
不怕你們心碎,以上三種模型和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半毛錢關係。大部分人財富的增長,都是靠勞力模型。
扎不紮心?難不難過?
勞力模型很簡單,就是收入的增長,來源於勞動力的投入,並且通常這種勞動力的投入一大部分是體力勞動的機械重複,技術含量和知識含量較低。
以上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大部分靠勞力模型賺取收入的人,其在市場上的不可替代性非常差,也就是很多人可以分分鐘被競爭者替代,比如現在討論得較多的人工智能。
勞力模型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收入的來源和時間的投入,幾乎完美地捆綁在了一起。也就是說,你要多賺一塊錢的財富,你就得多投入對應的時間。
然而人的時間是固定有限的,這從根本上,限制了這種模型當中,財富增長的極限:時間投入的最大值。
上面這個特徵我之前也反复提到過,它叫什麼呢,叫邊際成本固定。其他三種收入模型裡,邊際成本都是逐漸降低,最終趨向於零的,但勞力模型不是這樣。
除了不可替代性較差,邊際成本固定之外,勞力模型第三個重要特徵,是勞力投入無法產生資本化可分離的收入。
所謂資本化可分離的收入,就是指我的投入可以和我分割開,可以有各自的價值。
例如在資本模型裡,創業者創辦一家公司,一旦成功,這家公司和創業者本身是可以分割的,公司有公司的價值,創業者有自己的價值,他可以通過把公司(的一部分)出售,來實現財富大快速積累。
再比如,你擁有的信息優勢或者流量優勢,也是可以單獨出售的。比如你寫自媒體,你的廣告位和你自己,本質上也是可以分離的,是不同的資產,各自有自己的價值。
總結
綜合以上,如何才能實現暴富?
很顯然不是靠辛勤勞動,在工作崗位上不斷加班。沒有人打工可以實現暴富,也沒有人靠勞力和時間的投入可以實現財富自由。
好消息是,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嘗試以下思路:
1. 在勞力模型裡,努力獲取新的知識,精進工作經驗和及技能,增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這樣即便是靠勞力獲取收入,也不會有太大的被替代的失業壓力。
2. 有意識地挖掘自身作為流量和信息節點的可能性。前面我已經提到,每個人的社交關係,都值得大家用心維護和二次甚至三次開發,說不定哪天你就發現了土豪,並促成了他們的交易。
3. 升級認知,學習用錢生錢的方式。對於普通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首先學會風險識別和控制,再是想辦法實現資本增值。這當中,最重要的,又是建立起相對專業的經濟金融知識體系。
祝大家發財,暴富!(*^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