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朋友們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
翡翠雕刻界的傳奇——《風雪夜歸人》
而締造這個傳奇的人
便是著名的雕刻大師楊樹明
無法想像,這塊名作竟然出自一塊100元從地攤入手的翡翠原石
原石幾乎通體漆黑,“米芯子”和“綿”遍布全身,可以說得上是體無完膚
原石的種、水、色,無一令人滿意,被所有身邊人不看好
這塊廢料當時被楊樹明以100塊的價格買下後
當做廢品閒置了一年
《風雪夜歸人》的形成源自於楊樹明的突發靈感
多日對原石的觀察讓他突然想起一首詩
劉長卿寫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他就著這塊原石特有的密密麻麻的“米芯子”和“棉”
與料子的色彩差異著手雕刻起來
玉不琢不成器
這句話在楊樹明手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
經過傾心的研究,用心的雕琢
這幅惟妙惟肖、天空中飄著雪花
枯樹迎風而立、老人頭戴斗笠,
身披蓑衣的《風雪夜歸人》躍然眼前
而這一傳奇作品也以360萬的高價
被一位有緣的翡翠愛好者收入囊中
在翡翠雕刻大師們的眼中
翡翠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能不能用的區別
即使是廢料,邊角料
只要翡翠雕刻大師有想法有構思
加上高超的雕刻技術
化腐朽為神奇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一般來說,翡翠雕刻作品的製作過程
大致以審料—設形—治形—傳神的步驟進行
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翡翠雕刻的這四個步驟:
審料
即觀察翡翠外觀形狀、顏色、質地以及綹裂等情況
然後根據翡翠的大小、顏色、質地和紋理來構思和設計
眾所周知,翡翠種類繁多,顏色複雜多變
甚至同一塊翡翠原料
不同的部位的種、水、色等都不同
這就要求玉雕師需要
對一塊玉料從各個角度進行反複審視
發現其中的美與不足的地方
接下來,即通過聯想、想像等心理活動進行構圖
在腦海中設計出與之相適應的雕刻題材
因此,審料是雕刻創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環
治形從這一步開始
便開始對原料進行雕琢了,這一步主要是粗雕
即通過鍘、鏨、標、扣、劃、衝、軋、鑽等技術手段
使翡翠逐步變成一件立體雕刻品
不過,這只是半成品,還需要進行下一步的加工
傳神這一過程,
即對粗雕的翡翠進行精細修飾
使雕刻作品更添神采,更加傳神
具體是對翡翠的最能顯現神韻細節部位
如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睛、服飾花紋
獸鳥的眼睛、毛髮、爪尖、嘴喙;
花草的莖、葉等部位進行逼真的刻畫
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構思精巧
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才能根據自己長期的藝術實踐
將自己內在的意與境和翡翠本身的意與境相結合
從而雕刻出藝術珍品
總而言之,一塊翡翠要從原石變為藝術品
需要雕刻師的用心雕琢。而每一件翡翠藝術品
是雕刻師嘔心瀝血的結晶
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