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由於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是以這一帶為依據建立起來的。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成為中國古代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裡,“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說明
2020年立春時間:2月4日農曆2020年正月十一
17:03:12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此後氣溫回升,養生重在護肝。
2020年雨水時間:2月19日農曆正月二十六
12:56:53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養生著重養護脾臟。
2020年驚蟄時間:3月5日農曆二月十二
10:56:44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期間雨水漸多,乍暖乍寒,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
2020年春分時間:3月20日農曆二月時二十七
11:49:29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錶示晝夜平分,養生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
2020年清明時間:4月4日農曆三月十二
15:38:02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清明時節慢性病多發,養生應注重防病,飲食清淡。
2020年穀雨時間:4月19日農曆三月廿七
22:45:21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養生要注意增減衣服,避免受寒感冒。
2020年立夏時間:5月5日農曆四月十三
08:51:16
立夏:夏季的開始。此時養生重點關注心臟。
2020年小滿時間:5月20日農曆四月廿八
21:49:09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小滿節氣是皮膚病高發期,要未病先防。
2020年芒種時間:6月5日農曆閏四月十四
12:58:18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此時濕熱明顯,養生要注意祛濕。
2020年夏至時間:6月21日農曆五月初一
05:43:33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夏至養生多吃“苦”,清熱祛暑。
2020年小暑時間:7月6日農曆五月十六
23:14:20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養生重在“心靜”。
2020年大暑時間:7月22日農曆六月初二
16:36:44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此時易傷精耗氣,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
2020年立秋時間:8月7日農曆六月十八
09:06:03
立秋:秋季的開始。氣溫由熱轉涼,要養陰清熱,適當補充營養。
2020年處暑時間:8月22日農曆七月初四
23:44:48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飲食要減辣增酸,保證充足睡眠。
2020年白露時間:9月7日農曆七月二十
12:07:54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此時養生要健脾潤燥,重保暖慎秋凍。
2020年秋分時間:9月22日農曆八月初六
21:30:32
秋分:晝夜平分。此時養生謠遵循陰陽平衡的規律,防秋燥。
2020年寒露時間:10月8日農曆八月廿二
03:55:07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養生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2020年霜降時間:10月23日農曆九月初七
06:59:25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養生重補氣血,同時防“老寒腿”和“老慢支”。
2020年立冬時間:11月7日農曆九月廿二
07:13:46
立冬:冬季的開始。立冬補冬,多吃溫熱補益的食物。
2020年小雪時間:11月22日農曆十月初八
04:39:38
小雪:開始下雪。氣溫降低,要合理飲食,補溫益腎,禦寒保暖。
2020年大雪時間:12月7日農曆十月廿三
00:09:21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氣溫顯著下降,養生在“藏”字上下功夫。
2020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農曆冬月初七
18:02:12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養生重在防寒保暖,保護心腦血管,保持心情愉悅。
2020年小寒時間:2021年1月5日
農曆冬月廿二
11:23:17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2020年大寒時間:2021年1月20日 農曆臘月初八
04:39:42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養生重在“藏”,要及時防禦外邪的侵襲。
-----------------------------------------------------------------------------------------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表(簡表)
二十四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一個統稱,其中包括十二個節(節令)和十二個氣(中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十二個月如同劃分十二竹節,竹節中間充氣,此乃節氣的由來,也是氣節,節度的本意。“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
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
中國農曆規定,每一個月必定要有一個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成為前一個月的閏月。那麼為什麼有的月份沒有中氣呢?這是因為兩個節氣和兩個中氣之間平均日數=365.2422÷12=30.4368日,而朔望月日數29.5306日,兩者有將近1天的差數。
我們現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首先,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從這裡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待運行一周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24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 24節氣準確時間),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 24節氣的來源,這種節氣的製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所以從清朝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和陽曆配合時,節氣在每個月的上旬,其規律為:上半年當月的4~6日,下半年當月的6~8日。中氣在每個月的下旬,其規律為:上半年當月的18 ~ 22日,下半年當月的22 ~ 24日。和農曆(陰曆)配合時,農曆的平年每月也有兩個節氣,即節氣和中氣,而農曆閏年的閏月只有一個節氣,沒有中氣。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氣”有: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有: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二十四節氣農曆日期表二十四節氣的分佈在陽曆中有一定的日期,前後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與黃道十二宮
跟二十四節氣相似,古代的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12等份,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期或其前後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
注:十二星座對應的黃經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擺動,現在觀測到的星座位置與黃經度已不符。
-----------------------------------------------------------------------------------------------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七言律詩***
西園梅放立春先,雲鎮霄光雨水連。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好,穀雨西廂宜養蠶。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滿佈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農田耕耘夏至間。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河大暑對風眠。
二十四節氣表(詳表)
本文出處:二十四節氣表 http://114.xixik.com/24jieqi/
漢至明末使用“平氣法”劃分出來的節氣,每節氣分三候,可以見到黃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平氣法”節氣以黃河流域日短至的冬至日為起點,二十四個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鴝。
大寒:大寒之日雞使乳,又五日鷲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
立春: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魚陟負冰)。
雨水: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動。
驚蟄: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春分: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使電。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
穀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奇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
立夏: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滿: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麥秋生)。
芒種: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闢,又五日鷹乃學習(鷹始摯)。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為蠲,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
立秋: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處暑: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二十四節氣的說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 夏至 ”。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 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 白露 ” 。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 寒露風”。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 霜降 ”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 小雪 ”節氣後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