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節,中國人不可忽視的傳統文化節日。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也是古代詩人吟詩作畫的高峰時節,有吟月的,有傷中秋月圓人離別的,更多地是藉明月抒發自己滿腔情感的。來看看關於中秋的詩詞都有哪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圓,月光灑在庭院,院中梧桐樹影婆娑,我一人羈旅異鄉,節日里看這月亮下的樹影,時間緩緩過去,影子不知不覺的移動著。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這是一首描寫中秋賞月未得的詞。寫出中秋無月的寂寞,只好以飲酒和歌舞來彌補這些遺憾了。 
  
《念奴嬌·中秋》 
宋代:蘇軾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裡,一聲吹斷橫笛。 
這是一篇狂放不羈。灑脫飄逸的作品。當時,蘇軾居住黃州,政治處境仍然沒有得到改善。 
為了排遣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悶,為了擺脫庸俗污濁的現實,於是他越發熱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 
  
《中秋登樓望月》 
宋代: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琵琶仙·中秋》 
清代:納蘭性德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中秋月光照耀,本該是眾家歡聚之時,容若心中卻荒涼如大漠。吹裂紫玉蕭也難散愁心。 
  
 
《中秋月·中秋月》 
明代: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作者使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復以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回環,有如回文。雖少傷纖巧,但亦頗見匠心。 
  
《中秋對月》 
唐代:曹松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這首詩寫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當時晴空萬里、皓月當空的影響,詩的前兩句也只是描寫了中秋時的景色和人們爭相賞月,平淡無奇,但詩人筆鋒一轉,從月色皎皎轉到了月色無私上,一人家很明顯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對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對帝王家和窮人都是一樣的,體現了詩人天下大同、萬物平等的博愛思想。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代:棲白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菸。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玩月指在月下賞玩,即賞月。棲白這首賞月詩寫得很是凝練,文字通俗平易,韻調優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細膩而生動地描繪出來,猶如一幅神采飄逸的寫意畫。同時,詩中也抒發了作者對日月常存,人生易逝這種自然規律的深沉感嘆。 
  
《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 
宋代:楊萬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 
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獨自行。 
這首小詩,既創造出優美的境界,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又出以新奇的遐想,啟迪著讀者的思路; 
而那種通俗的語言,雖然傳統的詩家,視為“鄙俗”,卻使讀者感到新鮮活潑。 
歡迎在評論區寫下您對中秋的感悟,為這一美好佳節增添詩情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