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燒藍
也稱為“銀藍”、“銀琺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這種工藝興盛於清代。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因其工藝的特殊性—— 只能燒製在銀器表面的“藍”,故而又得名“燒銀藍”。
清金質累絲嵌寶燒藍香熏瓶。
嵌有各色碧璽寶石,蓋頂、腹外有燒藍團壽紋及花鳥紋飾,瓶身雖小卻精緻異常。
清銀質燒藍百寶嵌龍騰四海雙層佛龕。
工藝繁瑣、造型豐富、耗資巨大。屬於燒藍工藝中最繁瑣、最耗資的一類。於中國嘉德2017春季拍賣會上成交782,000元。
一般的工藝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後,再拿到爐溫大約800攝氏度的高爐中烘燒,色釉由砂粒固體熔化為液體,等待冷卻之後形成固定在胎體傻瓜的色釉。因為第一次燒出來的色釉會低於銅絲高度,所以一般會進行四、五次的燒結,使紋樣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2 景泰藍
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金屬器為“景泰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北京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銅胎掐絲琺瑯”製品,已被很多學者所共識。
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瑯”,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製、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時期,“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3 玉雕
中國玉雕工藝有長達7000餘年持續發展的悠久歷史。它發源於中國本土!玉雕工藝是一門相對複雜的手工技藝,每一件作品特有的美感、情趣、風格、價值,不僅通過玉雕藝術品的內容和形式展現出來,而且還通過玉石材料、工具的使用表現出來。
玉雕的品種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一直以來考古界認為,公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時期,我國就已出現了玉璜、玉珠等玉器,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玉文化。然而,如今“在遼寧鞍山海城東南45公里處有一個小孤山出土的三件用岫岩老玉溝的玉料所打製成的砍斫器,距今12000年以上,這說明中國的玉器最早和石器一樣是從打製到磨製到琢磨逐漸形成而來,這個玉器的出現只能說明在1萬多年前中國大地上已經出現了玉石共用的年代,就是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玉的特性、美麗的顏色和堅韌的品質,被先人們從以石為主的材質中剝離出來,成為一種專門的材質做出特定的器具。
玉雕是中國獨有的技藝,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同的朝代,玉雕有著不同的造型與特色。
清乾隆《碧玉山水人物花鳥紋圓屏》
以碧玉為材,玉色深綠,圓形,兩面均以浮雕技法琢刻,一面雕琢崇山峻嶺,重山之中巧築亭台樓閣,松虯盤纏,草木繁盛,山石嶙峋,雲霧繚繞,山間小徑蜿蜒直上,一高士拄仗前行,一僮僕緊隨其後。另一面雕刻老樹梅花,自岩隙生出,旁寥寥萱草。
清《碧玉浮雕花卉紋大蓋瓶》
十八世紀的清宮,皇帝不但醉心於摹古活動,而且對西洋事物興趣濃厚,並積極吸取利用。此品取大塊碧玉掏膛而成,玉色勻淨,局部點綴墨色,蒼雅斑駁。器型秀美挺拔,蓋頂雕琢扁圓鈕,兩面開光內裝飾折枝花卉。
4 花絲鑲嵌
花絲工藝又稱為細金工藝,最早始於商代,西漢後期金銀製的小頭飾開始盛行。在明清時期,花絲工藝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花絲工藝用料珍奇、工藝繁複,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屬於宮廷藝術,同時也是我國傳統奢侈品的傳統工藝之一,現已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絲工藝又稱為細(xǐ)工藝,累絲工藝,是將金、銀、銅等抽成細絲,再通過推壘、掐絲、編織等工藝進行造型。它可以被焊接在金銀方片上,製成底托,將珍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寶,按照工匠設計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銀首飾上;也可以獨立造型,修飾出一個創意構圖中的細節。
花絲工藝發展到今天,只有極少一部分花絲鑲嵌技師,以個人或小作坊為單位,進行花絲鑲嵌飾品的加工,前景不甚樂觀,而中國著名的翡翠品牌“昭儀翠屋”正在實施的針對花絲鑲嵌的拯救和保護行動,又讓我們的一項傳統工藝得以傳承而發揚光大。
5 鏨刻
鏨(zàn)刻這門傳統工藝的歷史比花絲工藝更為悠久,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時期,在金銀器上鏨刻紋飾的製作手法以鏨刻、鏤雕為主。
鏨刻工藝品的造型,主要分為平面的片活和立體的圓活,片活是平裝在某些器物上或懸掛起來供人欣賞,圓活則多作為實用器皿使用。完成一件精美的鏨刻作品需要十多道工藝程序,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技術外,還要能根據加工對象的需要自己打製出得心應手的鏨刻工具,打製工件的金屬板材,調製固定工件的專用膠料、配製焊藥、摹繪圖案。
6 點翠
點翠作為古代首飾製作的一種工藝,歷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戰國時期。點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種顏色艷麗的翠鳥的羽毛,然後才是承造翠活。
翠,即翠羽,翠鳥之羽。點翠是中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7 金銀錯
金銀錯工藝是中國古代傳統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金銀錯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但它出現比較晚,大概是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後,即到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的,它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它一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
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廣泛流行,考古發現戰國漢代的金銀錯青銅器以千百計。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於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它只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金銀錯是古代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錯金銀鼎式熏爐》先在青銅器表面鑄成凹槽圖案,然後在凹槽內嵌入金銀絲、片,再用錯石(即磨石)錯平磨光,利用兩種金屬的不同光澤顯現花紋,謂之錯金銀。如果是將純銅片嵌入青銅器表面,可叫做鑲嵌紅銅。
《清十八世紀金銀錯銅卣.》金銀錯工藝是中國古代傳統金屬細工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錯金銀”。最早始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上,主要用於青銅製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和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