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以論學為主,特別強調讀書與做人之間的密切關係,強調學以致用,論述了修養心性安頓人生的總綱,即:學為己,為健康快樂而學,為生命之美而學,為踐行真理大道而學,同時顯示出孔子對於學子求學的主動性與強烈求知欲的要求。所記多為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讀《論語》,不該斷章取義,孤立地強解章句。《論語》二十篇,每篇各有主線串聯章句。找到主線,誤解誤讀多可解除。本篇主線即在君子之學。通篇講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種作人的基本道德規範,即為人“八端”。君子之學,稼穡心田,春播人文種籽,有苗有樂自有秋獲。
學而時習一章,氣脈貫通,渾然一體,為第一篇之綱領,也亦論語之總綱領。將聖人之道,易經基本思維結構:天、地、人,和盤托出,從學道入手,歷經聞道、見道到達行道之次第。不聞道不可以學,見道才可以登堂入室,真正地學道,再反复比較對照,可謂行道。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兌)乎—— “學而時習之”以言天,致於禮序也。為何?學而習之,必與其時。時,即天時。時習,非依其時而行,乃待時而動,與其時,時其時之謂也。進而,時亦天命也,君子行聖人之道於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時行時止,行則行之,止則止之,動靜不失其時,必乘天地之正氣也。悅乎,聞見天道,可不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悅,同“說、兌”,兌卦,五行屬金,義之謂也,性理、禮儀、法度之稱。所習所作,皆在天道法度之內,無違,豈不悅乎?
2.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以稱地,臻於樂成也。何也?此地順乎天也,天道之流行之所,地運、地利之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在天有方,春夏秋冬,應乎東南西北是也。其生殺之氣,則以類聚。在地有物,高下燥濕,別為浮沉升降是也。其清濁之品,則以群分。此言君子行聖人之道,應乎地之利也。地之利,順其所同則吉。君子來自遠方地靈之地,為行聖人之道,同心協力。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乘天地之正氣,與天地之精神獨往來,彰顯聖人之道,盛世樂和,豈不樂乎?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以論人,達於人和也。賢智愚不肖,材性不同,各有品差,欲推聖人之道,而教於天下也,實非易事,如此認理行將去,隨天擺佈來,不忿不怒。未成之時,誠心篤實,施教化育,啟迪心智,使民與人不鬱結,政通人和、海晏河清。將蒙昧無知之“不知”化成和諧大同之“人和”,豈不是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之風?
君子行聖人之道,以修身為要,進德修業,乾乾不息於誠。學而首章開啟了修齊治平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