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於別人的眼光,朋友和我分享了一些他的真實想法。
他說他對於很多事情,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場看法,害怕讓別人覺得幼稚,經常妄自菲薄,也特別容易自卑。
他平時是一個看起來陽光開朗的人,沒想到,會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心疼他,我說:“ 這樣太累了,我們活著又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認真想一想,我們活在這個社會上,必須和別人打交道,適當在意別人的看法是正常的,但任何東西都過猶不及,太過,就會迷失自己。
其實關於這個話題,引申出來的點特別多,比如合群,比如該不該發朋友圈等等,而這些引申話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關心的熱點。
就我自己來講,我是一個比較主動的人,觀點也很明確:我不為取悅別人而活,對於別人的看法,會在意,但不會很在乎。
02
一位讀者給我留言,她說關於發不發朋友圈,她一直都很矛盾,有時候看到沒有人點贊,就會覺得難受,會刪除;有時候有一些想法感想想發在朋友圈,但也怕被人說矯情;發旅遊照或者美食,怕被人認為是炫耀……
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所以這樣的問題見得太多了,我曾經也有這樣的困惑,後來徹底想通了,想發就發,不想發就不發,幹嘛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呢。
還是那句話:喜歡你的人,你發什麼他都會喜歡;不喜歡你的人,你即便不發,他也不喜歡。其實喜歡與不喜歡,更多是針對你本人的,和朋友圈無關。
說白了,朋友圈其實是一個平台,喜不喜歡,或者如何利用,都是個人的事情,不應該被道德綁架,也和素質或是否優秀無關。
了解辯論的人都知道,其實再好的觀點,都是一家之辭,我們應該做的,是不要丟了自己的原則和個性。之前我看過一些關於朋友圈的文章,像《優秀的人從來不發朋友圈》之類的,觀點很好,娓娓道來,直接導致很多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但這些人往往過幾天又被一篇好文影響——《優秀的人,一直在發朋友圈》,然後就又開始發朋友圈了。
朋友啊!長點心吧,為什麼你就不能有點自己的主見呢?
就我個人而言,我把朋友圈當成一個記錄自己的平台,開心時,或者遇到有紀念意義的事情,我都會發,回首看時,往往可以回憶起珍貴的畫面。
我不是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因為我心裡清楚,真正關心我的人,不多,其他人,隨意吧。
我不屏蔽別人,認識的不認識的,喜歡的不喜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髮美食的,我覺得樂觀開朗;發旅遊照的,積極向上;做微商的,自主創業;發文章的,有文藝氣息——朋友圈,也是一個看世界的窗口。
永遠記住,朋友圈就是一個平台,平台沒有對錯,就看你如何利用它。
永遠記住,朋友圈只是交友的一個輔助品,真正交友,還需要在生活中進行,你每天忙著給別人點贊評論,不見得你有幾個好朋友。
發與不發,看與不看,我希望你有自己的主見,不要一味受別人的意見影響,迷失了自己。
03
不要一味取悅別人,在愛情裡,也是如此。
我們喜歡別人,或者別人喜歡我們,肯定喜歡的是原來的模樣,而不是之後一味討好的樣子。
我知道,愛情會讓我們放棄很多,就像張愛玲說的——“低到塵埃里”,但我們不應該忘記,人類一直有一個特性:習慣了一味的好,就不會再珍惜。
一切偉大的,讓人羨慕的愛情,都是勢均力敵,互相尊重的,而現實中很多失敗的愛情,往往敗於一味的取悅和討好。當你哭著喊:“為什麼我對他(她)那麼好,我們卻不能長久?”時,你有沒有想一想,你還是不是之前的自己,或者,對方需要的,是不是你無條件的好。
經營好一份愛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對他(她)好,是應該的,但對方需要的,肯定不是一味討好的你,而且問一下你自己,這樣做,不累嗎?
愛情就像天平,勢均力敵才可以長久,當你在一味取悅別人,放棄自己為別人而活時,其實愛情的天平,已經歪了。
04
過年回家,家人、親戚問題實在太多。
“找對象了沒有,對象哪裡的?”“以後在哪里工作,還是回老家來吧,輕鬆方便”……類似問題,不勝枚舉。
昨晚看了人民日報推送的一篇夜讀,裡面提到了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提到了夢想和現實,細細讀完,跟著作者做了假設,感觸頗深。
父母養育我們,肯定是希望我們好,不是為了一直把我們留在家中。去哪裡,這個問題沒有對錯,要看我們自身條件和境況,做選擇時,要實事求是,但不要徹底放棄自己,一味迎合。
每個人只能過一生,要考慮清楚,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次選擇。
05
說再多,其實都不如一次有想法有原則的做。
在生活裡,做一個積極努力有正能量的人。
在社交中,做一個有原則不從眾不媚俗的人。
在愛情裡,做一個陽光認真不一味討好的人。
在人生的路上,做一個有堅守有夢想並努力去追求的人。
張德芬說得好:“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親愛的,我們就只能活一次,活著,又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一枚25歲的大齡文藝男青年,文學研究生在讀,看過一千多本書,一千多部電影,走遍大半個中國……
更多精彩原創,請關注微信公號: woniuriji_huaizuo(懷左的蝸牛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