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面對他人的懇求,答應了給予,
表面上看同情弱者,替他人著想,
而意識的深處,是害怕,害怕被對方否定。
於是討好,
通過討好換得對方的認同與肯定,從而獲得內心的安全感與滿足感。
當一旦被指責為小氣,
明知不是自己的問題,卻依然陷入深深的自責與愧疚之中。
這其實是一種“屈從型人格”,
屈從型人格對溫情和讚賞有極度要求,
沒有“他人”的存在,會無法感受情緒,
對安全感極度要求,不惜迎合討好!
所以,
他們寧願用忍耐換來對方的同情,用委曲求全換得息事寧人。
而生活中,
總會遇到一些明明不願接受,卻又不敢拒絕或是不知如何拒絕的事情。
別人打聽工資,
明明很反感,不想搭理,卻又硬著頭皮,還要強顏歡笑。
同學聚會,
不是當老闆的誇誇其談,就是當官的不可一世,剩下的就是KTV的鬼哭狼嚎。
你不想去,
卻又覺得撩不開面子,非得硬著頭皮湊個數。
現如今,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
便形成了一個不健康個人邊界,
容易對他人的情緒負責,為了討好別人,
放棄自己的感受與信念,
通過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容易被他人影響或是控制。他們會經常感覺到:“我很難對他人說不”。
判斷一個人的“個人邊界”,健康與否的重要標誌是:是否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不要對身邊的不平等安之若素,
勇敢地拒絕那些你不應該承受的東西,
沉默和隱忍只會讓你越陷越深。
你需要遵循的,永遠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可以成為一個好人,但不能做任人拿捏的老好人。
只有先懂得愛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愛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