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當了父母的人都會迅速的成熟,成為父母後我們有了奮鬥的動力,暖心的幸福,說不出的快樂。
成為父母后,一定要扔掉三樣東西,撿起三樣東西。
1.扔掉無用的社交
成為父母后,我們常常感嘆,時間都去哪兒了。
沒有孩子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和朋友在一起,美其名日:交朋友,處關係。為了朋友,常常忽略家人,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
成為父母后,已是而立之年,事業、人脈都已經漸漸擁有了。個性不同的人再磨合下去也是一種無用功。不如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家人。
享受和家人一起用餐的時刻,用心輔導孩子學習,陪孩子一起讀書、看報、玩電腦。告訴他人生的哲理和自己過來人的經驗。既讓孩子長知識,又提升了孩子的思想境界。
2.扔掉抱怨
辛福感就是不抱怨。
現實生活中,能做到不抱怨孩子的人頗為不易,但是,成為父母後。要看的淡一點、看的透一點。
兒孫自有兒孫福,一個整天抱怨的人,是不可能有好心情的。常常感到心累、身累的人也不可能幸福。
抱怨孩子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孩子是這個世界帶給我的禮物,我的抱怨只是心靈的麻醉劑,但絕不是心靈的解救方。”
與其強求孩子,不如停止抱怨。把心放寬一點、自然一點、灑脫一點。幸福和快樂是一種感受,關鍵在於心態。
3.扔掉忙碌
金錢是子女的,地位是暫時的,榮譽是過去的,健康才是自己的。
年輕的時候可以拿命換錢,年老了拿錢可換不了命。成為父母後,不可過度勞累,要學會保養自己,孩子還沒長大,你怎能倒下!趁著身體還健康,多鍛煉鍛煉,多和孩子去旅行。
成為父母后,和孩子玩耍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研究一下什麼運動適合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的時候分析下自己的見解給孩子聽、孩子練書法的時候可以和孩子比賽。
這些悠閒的親子時光成為孩子的成長記憶,也是成為父母后慢下來的一個回憶。
1.撿起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即使經歷了失望,也要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善良。
善良的人,氣質和容貌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時時刻刻教育孩子,善其言、言其行。還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
成為父母后,少了一絲銳氣。多的是和氣。我們無法讓孩子做一些偉大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做一些小事。善良是一種內心修養,善良需要發自內心。
從細微做起:一句關心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可以溫暖他人,善良是無處不在的。
2.撿起平等理解
時代不一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自然不一樣。
每個年代的孩子都有個性,培養孩子應該是激發他的能力,而不是書呆子。我們要分數,但不僅僅是分數。要對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平等。
首先應該放低姿態,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的意見要聽、孩子的想法要尊重、孩子想做的要支持。
只有父母理解孩子,和孩子平等的溝通,這樣兩代人之間才可能和睦相處,也才能培養出更加成熟更加健康的新一代青年。
3.撿起獨立判斷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
因此,父母要不斷的認識孩子。
孩子慢慢大了,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也開始多了,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不要人云亦云,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就馬上要自己的孩子學。這樣,只會傷害孩子,讓孩子產生學習的恐懼。
要先認識孩子,在根據孩子的興趣喜好幫孩子做選擇,不了解孩子的父母是失敗的,
我們有責任發現孩子的優勢,要對孩子有自己的判斷。
孩子是不斷變化的,成為父母后,要對孩子多幾分忍耐與寬容,少幾分苛求與紛爭。
成為父母後,不再有少年的狂妄,青春的浪漫。胸懷也開始變得豁達,教育孩子從來不是點石成金。
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就如同,風吹動一棵樹,又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飄動另一朵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