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今夕何夕,緣知今夕七夕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相傳,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之夜
天上的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
於是,銀河兩岸閃閃發光的兩顆星
因被古人賦予悲歡離合的一個故事,而傳頌千古。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開過南枝花滿院,夜色銀河情一片。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天上佳期稱七夕,人間好景是秋光,古人已將七夕風骨,錘煉得風騷千古。且看古人如何藉此佳節,以古意情歌,熏陶情懷,表達七夕之情。
1、《古詩十九首之七夕》—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不需複雜,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與脈脈,又窮盡了虛實相間的飽滿委婉情感,令人回味無窮。
2 、《七夕泛舟》—唐.盧照鄰
其一:
河葭肅徂暑。江樹起初涼。
水疑通織室,舟似泛仙潢。
連橈渡急響,鳴棹下浮光。
日晚菱歌唱,風煙滿夕陽。
葭是蘆葦,因秋氣肅。煙波飄兀,棹聲滴著流水之光,夕照染在風煙之中。
其二:
鳳杼秋期至,鳧舟野望開。
微吟翠塘側,延想白雲隈。
石似支機罷,槎疑犯宿來。
天潢殊漫漫,日暮獨悠悠。
七夕之夜,雖是天潢滿滿,日暮悠悠,誰都想迎著星光,乘浮筏犯宿而去吧。
3、《七夕詞》—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心中有無限的愁苦無法傾訴,到了半夜三更時無法入眠,唯有看著天上的星星。
4、《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牛郎與織女的歡情和離恨,傳誦千古,歷舊常新。
5、《長恨歌》(節選)——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那日的海誓山盟縈繞在馬嵬坡上,經久不絕。
6、《七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宮女久久地眺望著星空,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
7、《七夕》—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銀河兩岸看似觸手可及,卻也是遙遠的距離,也許愛情需要歷經磨難才顯得珍貴。
8、《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牽牛、織女正是人間別離男女的化身,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嘆恨,正是對人間離愁別情的嘆恨。
9、《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回顧佳期幽會,疑真疑假,似夢似幻,及至鵲橋言別,戀戀之情,已至於極。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
10 、《七夕》—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相傳,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11、《七夕二首》明.德容
其一: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任何風俗風景,其觀感體驗皆因人而異。舊俗此時,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盡皆歡天喜地,滿懷憧憬地聚集歡會,祈祥禱福。
其二: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
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
德容無此心境,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
12、 《浣溪沙》——清.納蘭性德
風髻拋殘秋草生。高梧濕月冷無聲。當時七夕記深盟。
信得羽衣傳鈿合,悔教羅襪葬傾城。人間空唱雨淋鈴。
當年每逢七夕之夜,我們都在月下互訴著山盟海誓。而今,只剩我一個人伴著寒月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