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心理學家分享過一個小經驗:“千萬不要去和那些一毛不拔的人做朋友,倒不是因為他們摳,其實他們普遍都不壞,甚至可以成為好人,但他們太吝嗇付出了,不是他們不願意給,而是他們給不出。
“每個成年之後,仍然一毛不拔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寸草不生的荒原,他們都有一個充滿恐懼與匱乏的童年,因為太過匱乏導致的荒涼,他們慢慢將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大黑洞,永遠在害怕,永遠在汲取,永遠在警惕。”
這話夠狠,但入木三分。
在大學時認識一個朋友小朱,她抱怨他的男朋友太吝嗇,終於有一天忍不住,就分手了。
她男朋友最喜歡說的三句話:“這個不好吃。”“這個不好看。”“這個不適合。”
有一次他們去了一家稍高級一點的餐廳,還沒有走到裡面,小朱男朋友就說要換一家,好不容易,小朱把他拉進去了,她男朋友把菜單翻了好幾遍,就點了兩個素的,要么說太貴,要么說太油。
小朱氣得不行,難得出來吃一趟好的,還這麼憋屈,交往了一段時間後,這樣的情況多了,小朱覺得她們兩消費觀不同,就毫不猶豫分手了。

我以前看一個人經常看他的面相,看他的穿衣風格,看他的說話得體,現在慢慢明白了:面相好,說明簡單。穿衣得體,說明注重形象;說話有分寸,說明情商高。
最能反應一個人品質的,就是花錢這件事。消費觀可以折射一個人內在的格局。
從小到大,我是個不缺錢的人,雖然家裡算不上富裕,但口袋中錢一直是足的。
母親經常對我說一句話:“對自己要小氣,對別人要大方。”這句話,也成了我一生的生活準則。
朋友一起吃飯,我會悄悄先把錢付了;
朋友一起打車,我會偷偷先坐到副駕駛的位子;
如果朋友請客,我會讓他們少點菜,不要浪費了......
在花錢這件事上,我非常欣賞主持人何炅,每次錄節目或者朋友一起吃飯,何老師總是偷偷買單,把大家都照顧好。
如果朋友家請客吃飯,他就讓他們隨意一些,盡量少麻煩他們。
“花自己的錢越大方越好,花別人的錢越小氣越好。”
這已經成為我一直恪守的花錢準則,這也是我區分一個人品質好壞的標尺之一。
生活中,我們發現一個現象:當別人說這是原則問題時,十之八九是錢的問題,只有了解錢規則,才能很好解決生活的問題。
我相信一句話:懂得錢規則的人,人品一定不會太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