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若寒
十二歲那年,我開始了初中離家住校生活。起初,父母擔心我不習慣學校飯菜,週三抽空到學校給我送飯。有了家中大魚大肉的安慰,離家的孤獨不再那麼難耐。週五下午是離校的日子,下課鈴聲一響,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飛到家。最幸福莫過於打開家門的那一刻:迎接你的永遠是熱氣騰騰的廚房,餐桌擺滿你愛吃的菜.....還有媽媽十幾年不變的那句話:餓了吧,趕快洗手過來吃飯。
大學到了離家幾百公里外的城市求學,只寒暑假回家。不能回家的日子,無論節日大小,我總會和同學到餐館小聚,點幾道家常小菜。因為只要過節,家人總要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吃頓豐盛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獨自在外更能體會節日的意義,一個個或大或小的節日串聯起我們的平凡生活,賦予了生活的儀式感。
剛上大學時,天南海北的同學聚到一起,當憧憬已久象牙塔的新鮮感、神秘感逐漸褪去後,家的思念如潮水般湧來。晚上回到宿舍,舍友們爭先恐後給家人打電話,熄燈後,臥談會即刻登場,那段時期,臥談會真正成為陪伴彼此排遣思念孤獨的最好工具。往往聊著聊著,臥談會會演變成家鄉美食推介大會,最終又會在想念自家飯菜中落幕。開學第一天的臥談會至今已十年有餘,但依然像剛發生一般,刻在腦海深處。
當時小李正滔滔不絕介紹著她的家鄉天津美食,河北的小張突然帶著哭腔說:“我好想吃媽媽做的羊肉餃子啊。”接著開始嗚嗚地哭起來,大家七嘴八舌安慰好小張後,轉而開始討論餃子餡。來自江甦的我只吃過豬肉餡餃子、牛肉餡鍋貼,小張所說的羊肉餃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我如此驚訝,小張專門為我普及伴她長大的羊肉餡餃子的相關知識。
小胡是川妹子,她最想念四川家喻戶曉的擔擔面,她說:“爸爸做的擔擔面澆頭是她吃過最好吃的,沒有之一,天天吃,吃上一輩子也不會覺得膩煩。 ”從此,小胡的周末多穿梭在這座南方小城的大街小巷,找尋屬於她的家鄉味道。小沈來自福建,她最喜歡媽媽做的貓仔粥。我甚是想念奶奶做的紅燒肉,那是世上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美味。
大學畢業後,我依然在離家幾百公里外的異地工作,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獨自生活。一個人的日子,即使工作再忙碌,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我從不將就;工作再勞累,進入廚房可以立刻滿血復活。全因從小到大,媽媽耳濡目染傳輸給我們:一日三餐大過天,吃飯絕非小事,沒有什麼是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犒勞自己是唾手可得的幸福。週末亦或寒暑假,印象最深的畫面永遠是媽媽在廚房忙忙碌碌,我們時不時被飯菜飄來的香味吸引,爭先恐後鑽進廚房圍著熱氣騰騰的灶台,不停地問媽媽,還要等多久可以出鍋......每次離家出遠門,家裡一定要包餃子,這是沿襲多年的習俗。餃子代表家人滿滿的愛、牽掛與美好祝福。遠行在他鄉,這些沁入骨髓的家常味道,猶如清泉散發著甘甜,滋潤著心靈,賦予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吃也絕對占據著非常重要地位,傳統佳節無不對應著美食。中秋月圓之夜,離家在外的遊子,望著天邊一輪圓月吃著月餅,寄託對親人的深深思念。
吃不僅僅因為延續生命的需要,更是人與人之間表達愛、傳遞愛的方式。一個家庭如果每天都能齊齊整整圍坐在一起吃飯,這個家庭一定是幸福和睦的。幸福其實很簡單,三餐四季,生活就在一粥一蔬間靜靜流淌,代代相傳。如果此刻你正漂泊在外,你正經歷思鄉之痛,請為自己做一碗家鄉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