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一句話點醒多少夢中人。
從前有個人叫A的人不喜歡吃雞蛋,因此每當有雞蛋吃的時候他就把雞蛋給B吃。
剛開始的時候B對A非常的感謝,可久而久之B就把A的雞蛋當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為。
有一天A把自己的雞蛋給了C吃,B對A的這種行為感到非常的不解,
他責怪A把本來屬於自己的雞蛋給了另一個人。為此B和A大吵一架從此絕交
。B的行為是典型的把別人的習慣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其實雞蛋是A的,A有權利想給誰就誰。
可B卻忘了雞蛋是A的這一個事實,竟然把A的雞蛋當成了自己的,
一旦A給了別人在B的心裡就認為是A把自己的雞蛋給別人。
人活一世,來匆匆,去匆匆,芸芸眾生里,真正伴隨左右的屈指可數,
而所要體味的事數以千計,所要體悟的道不計其數,
謹記懷一顆感恩的心,大恩不言謝,但需要去回報,大愛不言表,但需要去回應,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也沒有人生下來就注定要付出的,
所有的付出都是源於一份真情,而真情是需要用真心去回饋的。
一個人飢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
但是,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
一碗米不夠,二碗米不夠,三碗四碗還是覺得你只給了滄海一粟。
慾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慾望,其實就是你靈魂中的癢。
痛,可以忍住,而癢卻是越撓越想撓的。
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的愛,當做理所方然。
因為習慣了別人的好,就把這份好視作理所當然,他們不再懂得感激你,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你義務為別人服務,有時候做得不好還要被責怪。
其實,我們都忘了,誰對誰好本來就不是義務性的存在。
不要在習慣了得到之後,便忘記了感恩。
人活於世,短短幾十載,活一世就要有一世的修行,
做人,要懂得感恩,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也沒有什麼人就是理應為你付出的,即使是你的父母
人總是把別人的幫助當做理所當然,
如果我一直幫助你,突然有一次我拒絕了你,
那麼你心裡就會想,你怎麼不幫我呢?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抱怨。
今天早晨,我們同事(確切的說是我們另一個公司的同事)來借嘜頭筆,我借給她了。只是叮囑說記得還。
其實她每天都要來我們辦公室借東西,姐,我用一下這個,姐我用一下那個。
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帶或者怎麼的。每次都是義務的給她,很少見到回來的。
其實我完全可以不借給你的,借給你你卻不懂的感恩,而是找你領導抱怨,
然後你們領導找我說,“別難為人家小趙,每次來借東西都說人家,
人家都說還不如人家輝山(公司名,我們的一個客戶)呢,去借東西人家從來不說”。
我的回應是“那以後讓她去找輝山借款啊,免得我們借錢給她,也不討好,得到的還是埋怨”
。她笑著說“別這樣”,之後很不高興的把剛才小趙借的嘜頭筆還給了我。
剛剛又來借計算器,我沒說話,沒有任何表情的借給了她。
初次借給你東西,你也許新村感激,可是當你把我借給你東西當成一種習慣時,便成了理所當然。
人們總是匆忙的行走,卻忘記了該如何感恩。
凡事莫忘初衷,莫忘感恩。且行且珍惜。
永遠記住幫你是出於情面,不幫你理所當然。
生活裡常有這樣的事,第一次幫他時,他會對你心存感激,
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會淡化,到了N次以後,
他簡直就理直氣壯地認為這都是應該為他做的,
甚至當沒有了這種幫助時,他會對施助者心存怨恨,正所謂恩中招怨。
你習慣了別人對你的好,把它當做理所當然。然而當你的要求不再被滿足,你就會開始埋怨。
可你卻忘了他(她)幫你不是他(她)義務,你不是他(她)的責任。
幫你是好心,不幫也不是虧欠你。
在我的觀念裡,人與人之間就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安慰一下;
有困難的時候,能幫就幫一把。你有沒有想過:
我做這些也許只是因為我一貫的善良,並不代表我一直要對你那麼好,而你卻把我的善良弄得那麼廉價。
何必不滿,咱兩誰也不欠誰。
一碗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
把別人對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成為一種習慣,當有一天別人對你不好的時候,你就感到不自然了,無法適從了。
習慣應該值得我們信賴而不是依賴。
別把別人對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別把別人對你的忍耐當作你不要臉的資本。
別把別人對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沒有人是理所當然應該對你好的人,就像你不必把對別人好當作理所當然來想。
與人相處重在尊重(與被尊重)。
人與人的相處本來就不容易。
不要總覺得作為朋友我就應該對你好,兩個人的相處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
稱得上朋友的人是因為彼此之間有情分,情分散了,朋友也就沒得做了。
不要在習慣了得到之後,便忘記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