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為我們伴隨著他們的成長,我們的行為對他們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重大而又潛移默化的。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投射在孩子身上,進而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影響。
可以這麼說,孩子的教育往往體現的是父母的格局和智慧。
想要孩子變得優秀,作為父母一定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1.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現代社會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比如北京中關村二小一名學生因校園霸凌被同班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延安吳起縣中學6名高二女生持刀威逼5名學妹脫光衣服集體猥褻;重慶女生太邋遢被5同學圍毆打成十級傷殘。我們的孩子往往在遭受欺負的時候,都不敢求助家長,而是選擇默默承受,直至事件上升到威脅生命安全。
而不敢向家長求助的原因,往往都是因為家長持著異樣的眼光和批評的心態。讓他們完全不敢將自己軟弱、無助的一面展示在家長面前。
事實上,讓孩子學會向自己求助,是家庭教育的另一種成功。
孩子對父母有足夠的安全感,足夠的信任,足夠的依賴時,他才會在罪惡和過錯面前想到向自己的父母求助。他不用擔心因為犯錯而被譏諷,不用擔心因為犯錯而被責罵,不用擔心因為犯錯而受到皮肉之苦,更不用擔心從此被父母看低抑或遺棄。
父母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是為了讓孩子以後在面對困境時心中仍然充滿自信,不畏亦不懼,勇敢而幸福地度過這一生。
*****2.以身作則,做有原則的父母*****
父母的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
現在有很多孩子,想要什麼,父母就買什麼,對父母長輩缺乏起碼的尊敬,出門在外也表現得十分沒有規矩。
其實,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是有共性的:父母沒有原則的讓步甚至是縱容。
“他只是個孩子,長大就會好的!”這句話常常是大人打破原則的藉口。但是,很多事情,如果小時候不嚴格一點,長大後就很難矯正。
孩子年齡越小,父母越需要理性,堅守原則的態度必須越強烈。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和不合理要求時,父母要用和善且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絕對不能做,讓孩子明確自己行為的邊界。
大人應該讓孩子從小明白哪些事不能做,有些責任必須自己擔。父母一味地慣著孩子,就是為孩子的將來找麻煩。
愛從來不是大包大攬,父母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地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才是真正的愛。
*****3.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個房間沒有窗戶。”閱讀,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
每個爸媽都希望孩子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但是,怎麼幫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呢?親子閱讀無疑是一種好的方式。
對孩子來說,閱讀不一定要讀文字,早期閱讀可以選擇沒有文字,色彩鮮豔,生動形象的圖畫書,可以大大的激發孩子對讀書的興趣。
年紀稍小的孩子,爸媽可以帶著孩子閱讀同一本書,或者將書本內容講給孩子聽。
年紀稍長的孩子,父母就可以讓他獨立閱讀,然後再跟孩子一起交流,
看看孩子從書中讀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又思考了什麼,讓孩子從閱讀中學有所得。
爸媽每天抽出一個小時時間陪孩子一起閱讀,有益於營造一種家庭閱讀的氛圍,
孩子在這種氛圍中成長,還有父母言傳身教,自然而言就能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了。
*****4.教會孩子做家務*****
孩子是家裡的掌中寶,出於疼愛,很多家長怕孩子磕著碰著不願讓他參與到家務來,
但適當的家務能夠培養孩子獨立樸素,不驕不躁的個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表明:
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從小就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的孩子會比同齡人更富有責任感,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比不做的家務的孩子要強。同時,做家務帶來的成就感也有利於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與孩子一起完成家務的同時也增加了家庭親密感。
看似簡單的家務勞動,帶給孩子的獨立、自信、自強都是一生的財富。
爸爸媽媽們應該學會讓孩子去體驗家務勞動,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是孩子手腦結合,身體和諧發展的過程。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滿足他想要“自己做”的需求。
鍛煉孩子做家務活,不在於做多做少,重要的是讓孩子參與的過程。
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才叫成長。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希望各位家長每天都能抽出時間跟多陪陪孩子,
多進行溝通,日積月累,水滴石穿,堅持的力量是驚人的。
養孩子每天堅持做這4件事,以後你會感激自己,孩子也會感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