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
梅蘭竹菊指:梅花、蘭花、竹、菊花,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號稱“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於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今天小編整理梅蘭竹菊的基本畫法,以供大家學習。
梅花
梅花為落葉小喬木,樹幹灰褐色,葉卵形或圓卵形,花芽著生在長枝的葉腋間,每節著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紅,也有重瓣品種。
梅花的結構:
花頭形態:
梅花的結構包括花瓣、花蕊、花蒂等,學畫梅花,宜先寫生,對梅花有個具體的了解。
梅花枝幹呈灰褐色,多縱駁紋,每節著花一至二朵,花瓣五枚,除常見的單瓣梅花,亦見下面的複瓣梅花。
梅花
步驟一
用淡墨勾勒花瓣,重墨勾花蒂,濃墨勾枝幹;小鳥用重墨勾嘴、眼、爪子,淡墨勾輪廓。
梅花
步驟二
用花青加墨成灰色平塗為底色,乾後梅花用白色平塗二至三遍;花萼用赭石平塗,連接枝幹部分用草綠接。
步驟三
梅花用暗黃色(藤黃加墨)分染層次,胭脂分染花萼,淡墨分染枝幹。小鳥胸部用藤黃加胭脂分染,用胭脂加曙紅染鳥嘴、爪子。
步驟四
梅花用黃綠色(藤黃加三綠)分染暗部,藤黃色點蕊,白色勾花絲;赭石色加墨罩染枝幹;小鳥頭部分染草綠色,分別用墨和白色絲毛,修整完成。
蘭花
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蘭花的結構: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
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並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蘭花的畫法
步驟一
畫葉子時,要有長短·高低錯落,使之有節奏感,不可平齊;蘭花一般為五瓣,結構簡單,但畫時要注意:花有偃仰·正反·開和·藏露等變化。
步驟二
用淡墨分染,留線。
步驟三
用草綠罩染葉子。
步驟四
正葉用石綠罩染,反葉用三綠分染。花用蛤粉白,由花瓣肩部向里分染兩遍。用濃硃砂點蕊,正葉的掩映部分用墨分染。
竹子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即善畫此類題材,其中猶以畫竹、蘭為最妙。明末鄭思肖善畫蘭,而且蘭無根,即寓意為河山破碎的無根之憂。
竹葉為互生,中葉細側葉寬,每個葉片均由左右兩筆弧線組成,用筆勾线要挺拔。幾組葉子之間穿插組合要注意疏密。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也始於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
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像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借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竹的生長規律是:從筍內抽出新苗;有枝沒有葉叫新篁,新篁長高後放葉;竹未出筍時就有節,竹幹出土後長到七節以上才發枝,枝左右生長,每節生出兩枝,在外側的節長,並且枝多,到竹子梢頭則每節生一枝;枝上生葉,有一組五葉、七葉及十幾片葉的不等,竹葉是從葉柄長夠寬度後就向前直伸;並行葉脈。
竹子的畫法:
步驟一
重墨勾墨葉,中墨勾出竹桿、竹枝、小托葉。
步驟二
花青分染竹葉正面及竹桿,用淡墨分染頭部和背部。
步驟三
用黃綠平塗反葉,草綠分染竹桿,用赭綠平塗小枝,赭石加少許花青平塗小托葉。
步驟四
葉子正面用草綠罩染,有的葉子尖部接染赭墨,赭石加胭脂分染鳥頭部,赭石加藤黃分染鳥背部。
步驟五
四綠分染反葉,用赭石加胭脂勾托葉葉筋,單筆絲鳥毛,整體調整完成。
菊花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根據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一幅《菊石圖》藏於首都博物憤,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菊花結構解析:
菊花畫法
步驟一
先用重墨或中墨以雙勾法勾花瓣,由內向外勾,畫出輪廓。
步驟二
用淡曙紅色分染花朵,要保持花朵的生動變化,花朵前後有致,層次分明。用淡墨分染葉子和枝幹,求得枝幹的變化和質感。反葉用嫩汁綠分染。
步驟三
用曙紅繼續分染花朵,根據花瓣的陰陽向背來調整深淺變化。表現葉子,可用重墨繼續分染正葉,反葉用草綠分染。
用淡墨勾出菊花花朵,線條要流暢中有變化,用稍濃的墨勾出枝乾和葉子,要有層次疏密變化。
步驟四
用白粉渲染(提粉)花朵,保持花朵的生動自然。然後用汁綠罩染正面葉子,反葉用三綠提染。最後精心調整花與葉子和枝幹的整體關係
露蕊菊花畫法:
白色菊花畫法:
金背大紅菊花畫法:
長條狹瓣粉紅色菊花畫法:
黃色菊花畫法:
深紅、紫色菊花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