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安妮奶奶”刷爆了朋友圈,成為全世界羨慕的網紅。
後來,又相繼紅了“摩西奶奶”“梵高奶奶”……這些奶奶們雖然年逾古稀,仍然不放棄自己的文藝理想。
她們熱愛生活,不以年齡去做自我設限的藉口。她們都寄情於畫畫這種形式來表達,尤其喜愛畫花、畫恬淡的鄉村生活。
她們成為了一種符號和夢想,成為被我們欽佩、羨慕的對象。
其實,這樣熱愛生活的奶奶一抓一大把,只是我們知道得太少,放棄得太多。人生漫長,我們只希望自己到老時,還是個對生活充滿期待的老頭老太太。
“安妮奶奶”的那些花
1933年出生的英國畫家Anne Cotterill,被人稱作“安妮奶奶”。
直到2010年去世前,她都是一個勤奮多產的畫家,每天都要工作好幾個小時,捕捉花朵轉瞬即逝的美麗。
有人說她是最好的插花匠,而且不用一花一葉。“安妮奶奶”畫的花,有最美的色彩和最自然的形態:
她收集大量的花瓶、盆、壺,甚至橄欖油瓶,背景顏色刻意保持平淡,以突出花的顏色,而自然光從一個方向墜落下來,讓人感覺溫暖。
“安妮奶奶”謙遜內斂,她說自己“完全不擅長推銷”,全靠朋友們口口相傳,才有了後來許多成功的個展。
她分別在倫敦、奧爾德堡、斯托克布里奇、新澤西州開過畫展,據說收藏家們非常熱情,他們需求的畫作原件遠遠超過了“安妮奶奶”的供應數量。
“安妮奶奶”的最後一次個展在福德修道院開展,之後便自然離世。享年77歲。
她說:“花開了,我便畫花。花謝了,我便畫自己。你來了,我畫你。你走了,我便畫一幅回憶。”
看得出,畫了一世,她很開心。
“摩西奶奶”的農場生活
“摩西奶奶”的勵志程度不輸“安妮奶奶”,全名安娜·瑪麗·摩西,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她對農場生活瞭如指掌,77歲時才開始將它們一幅幅畫下來,一發不可收拾。2014年11月,國內才首次出版她的隨筆作品《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摩西奶奶”的雙手日常被擦地板、擠牛奶、裝蔬菜罐頭等瑣事佔據,直到76歲因關節炎不得不放棄刺繡,開始繪畫。
她的女兒將她的畫帶到鎮上的雜貨舖裡售賣。有一天,畫引起了藝術收藏家Louis J. Cal-dor的興趣。他買了這幅畫,還把作品帶到了紐約的畫廊,從此“摩西奶奶”出道了……
“80歲我才出道,年輕人急什麼!”她說。
“摩西奶奶”的畫風和“安妮奶奶”的英倫鄉村風截然不同,更輕鬆活潑,透著小孩一樣的童稚。
她指不出哪位畫家曾使她產生過靈感。她一生為民婦,也未必會有哪位藝術大師有機會影響到她。
也許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她頗受歡迎的作品中《捉感恩節火雞》和《戚樹園裡的熬糖會》,她描述道:“把戚樹汁熬成糖,與家人們一起從戚樹里提取出樹汁,於是孩子們便有了享受的機會,將糖漿倒在雪白的盤子上,飽餐一頓。”
“摩西奶奶”鼓勵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事傳頌許久,當時她已100歲了,渡邊淳一給她寫信,糾結自己是繼續從醫還是轉行選擇自己喜歡的寫作。
“摩西奶奶”回信:“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100歲後她還畫了6幅作品,直到101歲辭世。美國學者還創造了“摩西奶奶效應”,他們還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去喚醒自己的潛在能力,它就會轉化或自行泯滅,這就是“短路理論”。
人到底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並沒有誰明確規定。如果我們想做,“現在”就是最恰當的時候,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
“梵高奶奶”的向日葵
好了,頌揚了兩位外國奶奶,不表示國內沒有,只是我們知道的很少。
“梵高奶奶”並不是梵高的奶奶,真名常秀峰,她和“摩西奶奶”有相似之處,也是70歲開始作畫,是河南方城縣的農村老太太,字都不認識幾個,卻被人們稱為“中國農村的梵高”。
專注畫畫的樣子
法國著名攝影師魯斯本、台灣馬英九先生都收藏了“梵高奶奶”的畫作,還在香港開了一次個展。
她用畫筆回憶往事和鄉村,回憶她的花草、動物、老房子、田埂、果樹和土地,她的。她的畫,就是她的鄉村生活史。
“梵高奶奶”說農民喜歡向日葵,因為能出油。但她也經常講:“這個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開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畫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陽光溫暖她,有土地養著她,有水滋潤著她,就像我畫她的心情一樣,很幸福”。
“梵高奶奶”的畫不講究技法、佈局,真實樸拙,隨性而為,卻會觸及到我們內心柔軟的那一部分。
她被請上《魯豫有約》時,魯豫問她:“你知道現在自己有多紅嗎?網上有多少人喜歡你嗎?”老太太想了想:“十幾個吧”,把大家都逗樂了。
一位網友給“梵高奶奶”留言:“我不懂得賞畫,但我喜歡這種平淡生活和濃墨飛舞的痕跡。我都難以想像自己70歲時會是什麼樣子,是否和您一樣永遠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呢? ”
當你年輕時,
因為知道還能遇見另一個自己而期待,可是老了有什麼呢?
其實啊,生命在最後階段也是會不同的啊,畢竟努力活過這一生了。
死,太傲慢了。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值得,好好開始,好好對待。
所以70歲的你會是什麼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