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內向,沉默寡言,整天見不到笑臉。但是這些家長從沒有想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而孩子而言尤其重要。特別是下面這四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很少會幸福,家長千萬要注意了,趕緊改!
1.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
儀式感是什麼?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培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比如開學時,新課本發下來,有的同學直接就開始用,有的同學卻在家長的指導下細心的給書包上封皮,有些家長還會為孩子設計封皮。包書皮既能防止課本被磨損,也是新學期開始前的小儀式。讓孩子意識到,從現在起,要端正態度,好好迎接新學期,之後,孩子每次看到書皮,都會聯想到自己開學時的決心。
儀式感不是追求形式、華而不實的東西,評判儀式感最重要的標準是能否讓人感受到內心的富足。
儀式感演化出來的是時間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儀式不分大小,很多事情都可以成為你家的儀式:
01.在特殊的紀念日去照相館拍全家福。比如孩子生日,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一個穩定、有愛的家。
02.早起互道“早安”,睡前互道“晚安”。讓孩子明白自己也能給家人支持。
03.每晚的睡前故事、親子閱讀。讓孩子帶著愛和溫暖進入夢鄉。
04.家人圍坐一起關掉電視聊天。互相說說彼此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傾聽與傾訴,學會分享與分擔。
05.一家人一起準備晚餐,共進晚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懂得:愛不止要說,也要行動。
06. 出席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活動。讓孩子相信,家人一直陪伴在身後。
讓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成為我們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憶。
2. 不好好說話的家庭
常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什麼樣的父母,照出來的就是什麼樣的孩子。這話一點不假,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會在耳濡目染中模仿父母的互動模式:
如果父母為人和善,說話時讓人如沐春風,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是風度翩翩,舉止優雅的;
如果父母喜歡講髒話粗話,那孩子長大了多半也會缺乏教養,出言不遜;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性格孤僻,容易自卑,甚至懷疑自己。
家庭氛圍是否和睦,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能否健康成長。
一個不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有些父母好像從來不會讚美孩子,他們覺得那樣會讓孩子驕傲,只有時刻鞭策他,他才能不斷進步。殊不知,你們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卻像一隻利劍,深深刺中孩子脆弱幼小的心上。
我們卻不知,語言暴力,是一種比家庭暴力更可怕的東西,常常“殺人”於無形。有時候只言片語會中傷你最親的人,並且可能是無法修補的傷痛。
有句話說得很好: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3. 父親角色嚴重缺位的家庭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母親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
父親則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然而,理想總是豐滿,現實總是殘酷。在實際家庭生活中,父親角色缺位的現像比比皆是。
據調查顯示,60.7%的網友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僅有13%的人認為父教並不缺失,40%的人則表示父教缺失的最大原因是父親不知怎樣教育孩子。
盧梭在《愛彌爾》中這樣寫道:“一個做父親的,當他生養了孩子的時候,還只不過是完成了他的任務的三分之一。他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他對社會有培養合群的人的義務;他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如果他忽視這些如此神聖的職責,我可以向他預言,他將因為他的錯誤而流許多心酸的眼淚,而且永遠不能從哭泣中得到安慰。”
調查發現,青少年的許多社會問題,如暴力、犯罪、性問題、網絡成癮等等,背後都有一個父親長期缺位的家庭,父教缺失對孩子和社會的破壞性影響都是不容置疑的。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曾說過:“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孩子在幼年的意識中留下的印象,哪怕微不足道,都會在未來漫長的一生中發揮重要的影響。爸爸不只是一個稱呼,而是高大偉岸、值得信賴又柔情的陪伴,這樣,爸爸的形象才會在孩子的心目中變得具體而可靠。所以,爸爸們,從現在做起吧!不要再讓自己成為孩子印像中抓不住的一團影子。
4. 離不開手機的家庭
別以為你一邊看手機,一邊坐在孩子邊上就是陪孩子了。
也不要以為你開著電腦玩著,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子。
陪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你卻耽誤了孩子一生。
在這個智能信息化時代,人們確實離不開手機,但卻遠遠沒到離了手機不能活的地步。
哪怕你靜下心在孩子身邊待30分鐘,也比拿著手機陪孩子2小時有用。
你以為在陪孩子,孩子卻發現手機搶了他們的爸爸媽媽!
而且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當家長在專心玩手機的同時,他們也會有樣學樣。
以等到孩子迷上手機的時候,才發現手機是個“害人精”。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但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一個家庭中,不僅要有愛和包容,更要有讚美、鼓勵和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