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中,交到一個新的知心好友,總會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悅的事,因為這不只意味著自己又得到了新的認同,連同自己的影響力也會隨著這份認同開始逐步擴大。交到朋友固然可喜,不過如何處理與朋友間的關係,便也成為了我們不可迴避的首要難題,這關乎著自己與對方關係的最終走向。
不同的人自然有著不同的答案。一種是熱得快,冷得也快。不同的人經過群聊或聚會迅速熟絡以後,又迅速冷淡下來,並沒有用心去經營、維護這段關係,就猶如氣球,容易吹起,也容易洩氣,戳一下就會破裂,美麗卻又不可長久。因此,這類關係也叫“氣球式社交”。一種則是完全與之相反的“討好式社交”。這類人不論對方說了什麼都極力表示贊同,也不管對方做了什麼,都會極力誇獎,直至別人尷尬。他們原想用自己的熱情去取悅對方,無奈熱情卻過了頭,結果取悅不成反招人反感。對人過分熱情,這是病,得治。
對人過分熱情,來源於自己討好型的人格。討好型人格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女士在解讀家庭關係時對家庭溝通模式所做分類中的一種,除此以外,還有指責型人格、超理智型人格、打岔型人格和表裡一致型人格。大人是孩子的一種延伸與映射,孩童時代遺留下來的問題,特別是由於家庭原因所造成的問題,並不會由於歲月的流逝、年齡的漸長而消失,而是換了一種形式與包裝,繼續蟄伏在成人的世界當中,影響著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人過分熱情的人,小時候家庭關係必定惡劣之餘,也承受了太多來自父母的過分責罵。在這種雙重壓力下,久而久之,他們養成了缺乏自信、低自尊的性格,對自己價值的認同感也大打折扣,認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如果自己不存在,問題也就不會發生了。於是,他們開始犧牲自我,忽視自己內在的真實需求,一味地贊同別人,想以此方式取悅別人,從而獲得父母、朋友的關愛、呵護與尊重。
對人過分熱情的人,雖然本意上是出於一種善意,但絕大多數卻會給人一種粗暴、敷衍、無禮的印象,最終引起一種讓人惱火的結尾。他們缺乏一種說“不”、“我不同意”的勇氣,認為只有誇讚別人,別人才會對自己表示友好,對他人的誇讚也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讓人難以獲得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只會讓人覺得你是在敷衍對方。同時,他們對別人一味誇讚,也會不自覺地令被誇讚人沉溺其中,無形中便提高了被誇讚人面對真實狀況所要付出的心理成本。
人生,其實就有如一個玻璃瓶,當你把屬於別人的空間裝得太滿的同時,也就失去了裝載屬於自己的那份空餘。所以,人浮於世,無論何種關係,都應該要留有一絲明確的界限,這樣,既舒服了他人,也不會委屈了自己。
地球與月亮可以和諧共處,是因為彼此都具有足夠強大的吸引力。我們交友也是如此,能夠成為朋友的人,不管是對方還是自己,身上必定散發著某種能夠吸引別人的光芒。所以,對待朋友,不必過分討好,也無需過分熱情,拿出自己的誠意,用心經營就好,剩下的,就是勇敢地做回你自己,勇敢地表達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感受與訴求。
良好的朋友關係,應該是既會無話不談,也會保有專屬於自己的小秘密;應該是既可以一起喝奶茶,也可以一起喝咖啡;應該是既可以對某本書籍交流彼此間的看法,也可以針對某部電影盡情吐槽。簡言之,真誠而良好的友情,既彼此包容,也彼此尊重,既求同,也存異。
正如薩提亞女士本人所言,人們由於相同而有所連接,由於相異而有所成長。交友,不但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人生成長所不可或缺的必修課。但願未來的你,能在這門課中,拿到一個自己滿意的分數,無悔於己,不愧于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