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人世間》裡講了一個故事:石木匠帶徒弟們去齊國,
路過曲轅時看見一棵碩大的櫟樹,其樹陰就可以臥牛數千頭。
徒弟們蜂擁過去觀看,但石木匠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徒弟們氣喘吁籲追上來說:“師父,自從我拿斧頭以來,
就沒見過如此大樹,你怎麼看都不看一眼。”
石木匠說:“用這棵樹做的船會沉,做的家具會腐,做的棺材會爛……
毫無用處,看它幹嘛。”
這晚,大櫟樹給石木匠投夢說:“你說的那些有用的樹,
都因為有用而被砍伐了。而我之所以能存活萬年,
恰恰正是因為我的無用。”
莊子想藉此寓言說明一理——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變化的。
他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漫不經心拒絕所謂的“無用”時,其實放棄了很多隱藏在“無用”後的“大用”。比方說,參加公益活動,有人說無用,實際上,對我們融入社會有著大用;再比如說閱讀名著,有人說無用,實際上對豐富我們的閱歷有著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