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生活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打擊很大的事件,對我們造成巨大的打擊,從中受到很大傷害。其中,不外乎戀情的結束,及至親的離世。
二者存在一個共同點:都與自己曾經十分熟悉的人有關,所以當他們離開自己之後,共同經歷過的種種都會讓我們不斷回憶起來。
環境和社會都是有記憶的,越在意一個人、對方在你心中的地位越重,你們共同的記憶就越多、越重要。周遭的一切都會不斷提醒你:那個人已經不在了,只剩下你自己了。
這種愈加強烈的感覺就像從腦海深處傳出的聲音一般,持續衝擊你的內心,“悵然若失”便是如此。
假如人的一生是一部電影,那麼每個與我們相識的人都是這部電影的一個橋段。如果一部電影被抽去了許多橋段,那麼一定是不連貫的。
這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會持續對人造成精神上的傷害,甚至是折磨。無盡的思念有時就像一種傷痛,讓人長久為之所傷。
有的人會由於刻骨銘心的愛情結束、相濡以沫的至親離世而久久陷入消沉,更有甚者會患上精神類疾病。
那麼,要如何走出陰霾,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有這些方式:
*****一、不被消極情緒桎梏,尋求自己的愛好*****
人心都是肉長的,無論平日里多麼堅毅、沉默寡言、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一旦遇到這種事情,都會被悲傷情緒所感染。
我們可以積極尋求一些自己的愛好,或是再尋找一些能夠讓自己開心的、忘記煩惱的事情,比如運動、旅行、一起聚會等。
最好走出家門,去戶外進行活動。一是視野會更加開闊,二是會見到許多美好的事物,更有助於情緒的回恢復。
只要我們與其他個體發生互動,就會將自己的精力用於經營這段關係中,便沒有過多的空間用於悲傷及回憶。
*****二、活在當下,放眼生活*****
前文提到的種種悲傷之事,往往是由於我們會陷入不切實際的想像:這些事情都是假的,自己依然處於之前的生活中。
這種反應是不對的,因為事已至此,一段關係結束、親人離去都已變為既定事實,不可能因為不接受而發生變化,它就擺在那裡,你接受與否都不會影響結果。
對於我們而言,生活還要繼續,還有很多事情等待我們去處理。
假如放不下曾經的戀人,那就讓自己變得更好,尋找一個更好的;如果始終思念親人,那同樣應該讓自己重新投入生活當中,以更好的生活去對他們進行緬懷。
各種感情、社會關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會踽踽獨行,總有人與我們作伴。因為生活是光彩照人的,包含了世間萬物。
當我們遇到感情問題,首先要做的也許是對自己進行反思:與戀人感情的終結究竟是因為什麼?是彼此價值觀不和,還是由於一時衝動?
假如是前者,那麼分手大概率是一件好事;如果是後者,那麼可以嘗試進行挽回。
對於親人離世,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斯人已矣,對於逝去的人而言,一定更希望在世的你能夠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
所以,與逝去的親人感情越深,就越應該更加努力,因為這樣的我們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親人在世時好好相處,對長輩盡到孝心,比在葬禮上痛哭流涕好得多。
當我們面對這些十分令人難過的感情時,不妨嘗試這兩種方式。無論是什麼類型的感情,都可以通過心理疏導來緩解。
當我們將事情想通,尋找到自己原本應有的生活,那麼早晚會走出陰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