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性喜高溫乾燥,不耐霜凍,屬短日照植物。塊莖10℃時開始萌芽,莖葉生長適宜的氣溫為25-28 ℃,塊莖生長適宜的地溫為20-24 ℃,地上部分莖葉遇霜凍枯死,地下塊莖能耐-15℃的地溫。短日照能促進地下塊莖和地上零餘子的形成。江淮流域在無霜期內生長,一年一茬。
*****1,育苗定植*****
山藥一般用無性繁殖,其播種材料有三:一是塊莖的頂芽,俗稱山藥尾子;二是零餘子,是生長在葉腋中肥大的芽,俗稱山藥豆子;三是山藥塊莖切塊,其傷口經風乾癒合後在苗床內催芽,待出芽後再定植。生產上以山藥尾子栽培為主,山藥豆子及切塊繁殖為輔。山藥豆子及切塊繁殖主要是為了擴大繁殖係數。江淮流域山藥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定植。栽培長山藥品種傳統的方法是按2-3米行距,挖一深度與山藥產品器官長度相等的深溝,一般深60-100公分,寬33公分。挖土時表土與心土分兩邊堆放,經日曬風化後,再擇晴天填土。填土時先填心土,後填表土,分層踩實。其踩法是:兩腳貼溝壁,中間留一條鬆土,每次填土不得超過10-12公分,如此分層踩實,直至將溝變成壟,在壟中間一條鬆土上插蘆葦作標記,等待播種。這種傳統做山藥溝的方法花工、花力極多。近年江蘇省沛縣對長柱種山藥已改用打洞栽培,代替過去挖山藥溝的種植方式。
打洞栽培於秋末冬初,每667平方米施優質厩肥5000千克,耕翻平整後,在冬閑時,按行距70公分放線,在放好的線上用鐵鍬挖5-8公分的淺溝,然後用打洞工具在淺溝內按株距25-30公分打洞。要求洞壁光滑結實,洞徑8公分左右,深150公分。洞上蓋寬20公分的地膜後待播。傳統做壟的山藥栽培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應按16-20公分株距,將山藥尾子順溝按同一方向橫臥或傾斜栽人。為避免損傷芽頭,在每一芽頭附近插上陳蘆葦作標記,這樣可避免中耕時損傷山藥芽,又可使新生的山藥沿陳蘆葦稈向下生長。種薯及新生薯塊與肥料接觸易爛薯,在填種植溝時,應將未施基肥的土壤填在種薯兩側,肥料應施在距種薯兩側10公分處,然後用土培成三角形的壟背。打洞栽培是把山藥種薯上的芽對準洞口,以便新生山藥塊莖順利入洞,最後培成寬40公分,高20公分的壟。
*****2.田間管理*****
山藥的主根深,葉片厚,且有角質層,較耐旱,但山藥的吸收根呈水平方向發展,入土不深,如欲獲得優質高產的山藥,還需經常澆水和追肥。山藥莖長,纖細脆弱,易被風吹斷,一般應立支架、理蔓,使其均勻順架盤旋而上。山藥多數不整枝,但除去基部2-3個側蔓,能集中養分,增加塊莖產量。山藥的氣生塊莖或稱零餘子,如果產量過高,會影響地下塊莖的產量,也應控制,一般每667平方米的山藥應控制零餘子的產量在100~150千克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