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入人心,很多人覺得只要孩子足夠多,晚年就會有足夠的保障。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漸漸長大,身為父母的自己也逐漸老去,而後失望地發現,晚年能否幸福,跟子女的多少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
如果子女足夠孝順,家庭足夠和諧和美滿,那麼即便只有一個孩子,晚年也會過得怡然自得。
如果子女不僅不孝順,而且總是想著向自己索取,讓自己有著操不完的心,且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算計,那麼無論如何,都難逃晚年老無所依的結局。
只有給予孩子好的教育、引導,以及和諧幸福的成長環境,孩子才能形成正確的三觀,才能懂得感恩且心地善良。
也唯有如此,他們才會對於自己晚年的我們負起責任,讓我們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但是有些父母,卻沒有那麼幸運,他們終其一生為子女付出,從未想著給自己留任何退路,但後來才知道,晚年真正能依靠的未必是子女。
徐大姐已經56歲了,老伴兒比她年長5歲,他們的晚年生活過得還算幸福。
雖然彼此的婚姻,並不是因為愛情而走到一起,可是對於上一輩子的人來說,婚姻是神聖的,一旦牽手就會努力到白頭。
老伴兒因為生了一場大病,很快就離開了徐大姐。這件事對她來說太過突然,她瞬間不知道往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徐大姐只能把未來的希望寄託在子女身上,當時老伴兒給她留下了30萬的積蓄。
這些錢是要讓徐大姐自己留著的,可她太過信任子女,兒子要結婚需要買房,徐大姐就把所有的錢都給了他。
但是,等兒子和兒媳搬進新家的時候,他們連一句問候都沒有,一直讓徐大姐在老家獨自生活。
徐大姐很後悔當初把積蓄都給了兒子,她年紀大了,身體難免會有不舒服的時候,花錢的地方並不少。每次去醫院做檢查都得上千塊錢,兒子一點孝心都沒有,很少為她著想。
兒子的態度,讓徐大姐感到無比心寒,如果時間能重來,她一定會多為自己考慮,不會把希望寄託在子女身上。
在很多中國式父母的認知裡,這一生都要為子女而活,要盡可能地為子女規劃和安排,尤其是他們結婚的時候,更要拿出全部的積蓄為他們買房。
可這樣做真的是明智的嗎?在任何一段關係裡,我們都不能沒有自己。
如果將他人看得太重,將自己看得太輕,早晚有一天會被對方輕視,而那時候,我們連最基本的籌碼和底氣都沒有了。
哪怕那個人是你的孩子,你也不應該毫無保留。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永遠不會變,永遠對你孝順,對你負責任。
有了家庭以後,他的重心會發生轉移,以前會處處顧及你,結婚後會顧及妻子和孩子。等他也當了父母,便會開始為自己的孩子的打算。
所以在此之前,我們要將這些考慮清楚,不要將所有養老的積蓄拿出來給孩子,盡可能地留一些給自己。
錢握在自己手裡,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越是毫無保留地付出,越是容易惶惶不安。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哪怕當了某人的妻子,當了子女的父母,抑或是當了孫子和孫女的奶奶等等。
角色一直在不停地變換,但是有一個核心沒有變,那就是:我們依然是自己。
既然是獨立的個體,就要懂得為自己而活的意義,可以適當地為孩子付出,對孩子好,但是前提是,不影響自己的生活,而且付出以後能得到回應。
那些不懂得感恩、且絲毫沒有孝心的孩子,就不要再繼續付出了。
留點錢給自己,培養點興趣愛好,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充實,過得舒服,這才是正確的做法,而不是盲目付出,將自己逼得毫無退路。
有時候,適當地自私一點,心狠一點,反倒更容易過得幸福。
畢竟,一個人晚年最大的依靠並不是子女,而是一個你熟悉的人,自己。
只有經營好自己,懂得取悅自己,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福分,這一點,希望你不要明白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