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被最糟糕的一面,給了最親近的人,那個人,就是我們的父母。
時光來不及等待,及至中年,才發現,我們賺錢的速度總是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對父母的態度好點、再好一點,是一種高級的修養,也是往後餘生,最要緊的修行。
01.心中有父母的人,老天爺也會格外眷顧他。
有這樣一句老話:當一個人開始孝敬父母,也就是人生轉運的時候。
《世說新語》中講了一個故事:
吳郡人陳遺在家極其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陳遺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隻口袋,每次煮飯,總是把鍋底焦飯裝起來,帶回家給母親吃。
後來遇到叛亂,陳遺當天就受命出征討伐了,來不及把收集好的焦飯送回家。
兩軍交戰,陳遺所在的官軍大敗,四散逃竄,跑到山林水澤中,很多人都餓死了,唯獨陳遺靠著所帶的焦飯活了下來。
當時的人們都認為,這是他純孝的好報。
時至今日,這樣的故事依然讓人感動。
原因就在於,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父母漸漸老去,也需要孩子的噓寒問暖時,他們才會有意識地放緩腳步,在孝敬父母的同時,他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一家人重又圍坐在一起,輕聲細語地聊著家常瑣碎、品著家常小菜,便是詩人筆下“有家人閒坐、有燈火可親”的最美畫卷啊。
而當一個人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平和、喜樂的氣質時,他與周圍的人,也就不再針鋒相對,那些看不慣的人和事,也漸漸趨於和解了。
02.懂得反哺父母的人,才能坦蕩無悔。
老家有句俗語:“娘肚子裡有個兒,兒肚子裡沒有娘。”
意思就是說,父母牽掛兒女是本能,而兒女卻總是疏於對父母的照顧。
那些“娶了媳婦忘了娘”的人,更是大有所在。
對此,父母似乎並不在意,只要孩子們各自安好,他們甘願自己吃苦受累。
但其實,哪個父母不願意兒女時刻將自己掛在心上呢?風燭殘年之際,兒女的噓寒問暖,就是最好的養生秘訣。
電影《東京塔》中,男主角雅也是個很“廢”的人:
小時候的雅也由於老爸和老媽的離婚,離開了故鄉小倉。
年輕的老媽帶著他回到自己的娘家,她一邊在小料理屋幫忙,一邊培養自己的孩子。
雅也想著從這個小地方出去,就這樣,他從中學開始,便向在外求學,他到東京,讀了大學,卻一直沒有好好讀書,畢業之後,也沒有正經工作。
每次和老媽聯繫,雅也就是變著法子要錢。面對兒子的“喪”和“廢”,母親從來都是默默隱忍,拿錢了事。
只是,年老的她,得了重病,不能再工作了。
當雅也得知母親病重的那一刻,多年的渾渾噩噩似乎一下子清醒過來。
他將母親接到東京治病,開始認真找工作,認真對待女友,認真對自己的人生。
母親躺在病床上,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但看到兒子終於意識到要如何過好自己的這一生,她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電影最後,雅也牽著母親走過東京的街頭,他是那樣健碩挺拔,母親佝僂著身子,緊緊地挽著他的手。
也許,這一幕,是雅也一直想要給予母親的,也是母親一直渴盼的。
當兒女懂得反哺父母了,這一生的報恩也就開始了,父母並不期待有多少恩惠,只要兒女有這份心意,他們就很滿足了;兒女意識到自己能夠給予父母的少之又少時,內心的歉意才會一點點被歲月撫平。
03.懂得包容父母的人,是最高級別的“孝順”。
時常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消息:在外闖蕩事業有成的孩子,開著上價值百萬的汽車回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聽從母親的指揮,用車子將她收集的廢品托運到收購站,或者,一趟又一趟地將母親種的菜從地拉回家。
這種,任憑父母自由自在生活的兒女,著實讓人敬佩。
他們對父母的包容、理解,就如同自己小時候,父母對兒女的錯誤,一再容忍,讓時間去教會他們,找到正確的答案。
按理來說,當兒女有能力幫父母蓋好新房子、給足生活費、醫療費和零花錢,父母應該“樂享”晚年了,但他們仍舊“扣扣搜搜”,一如從前下地干活、打工賺錢。
對於有的人來說,父母放著“豪華”生活不享受,重拾臟活、累活、苦活,不僅給自己臉上“抹黑”,更讓人擔心他們的身體是否承擔得起。於是,便端起架子,給父母下“禁令”。
看起來,這是疼惜父母;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父母年紀大了,若非行動不便了,自然還是想要按照“老習慣”生活,不僅衣食起居想要和從前一樣,勞動也和從前一樣,只是強度沒有那麼大而已。
此時,若能得到兒女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就是他們最開心的事了。
結語:
當父母漸漸老去,如何做兒女呢?
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是最深刻的人性考量。
這一生,父母之恩,無以為報,不如就此點滴小事開始修行吧。
讓一切歸於自然,做好應當做的本分,讓他們感受到自由、自在、自如,就好。圖片源自網絡。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q1sHG5PXerF2-ua4ayNLS4WwpvhtMFpCo0vSUf5rt04/?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