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是很神奇的東西,人生中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個人命運決定的。至於“命運”究竟是什麼,很難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讀書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經常面對考試,離開校園的人從表面上看已經不再需要考試,但生活從來都沒有停下對每個人的考驗。
越成功的人越謙虛,他們人前不承認自己有本事,人後各種努力奮進,生怕一不小心就被社會淘汰。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存在賞罰分明,有的只是因果報應。“公平”不過是人們為了平衡關係而去刻意制定的規則,對認可且願意遵守規則的人而言它是公平的,對於不認可或無法遵守規則的人而言,這裡的“規則”就是擺設就是枷鎖。
《了凡四訓》裡寫道:“命由己造,福自己求。”一個人的命好不好不在別人,而在自身。
那些看似身不由己的命運,事實上都是自己的選擇,只不過這種選擇是提前做好的,預定之後便很難更改。
提前做正確的決定和提前做錯誤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自己將來的“命”。在命不好的人身上往往會有以下4個特徵,需要改正。

太懂事,失去自我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做人太懂事太好說話,命都不會太好。
並不是說與人為善體諒他人是錯誤的事情,只是這種理解和體諒要建立在自身能力範圍內,若委屈著自己去成全別人,那麼這場成全最終要么變成綁架,要么變成悔恨。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與人之間想要保持均衡平穩的關係就得建立橫向期待,不能過分地要求自己要包容順從體諒對方,而是要學會拒絕,不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任何一段關係想要長久都離不開彼此間的付出,沒有人可以長期忍受讓自己不自在的生活,若是有人強迫自己長期討好他人,久而久之必定會生出精神疾病。
越懂事的人越容易失去自我,人生不僅需要計劃,更需要選擇,這世上不存在十全十美,想要擁有某個結果就得捨棄其他的選擇。
太懂事的人之所以命不好,就是因為沒有聖人的能力,卻非要將自己擺在聖人的位置上。
安安穩穩做個俗人,與人相處一定要通情理,但真的不必太懂事。

太精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你知道為什麼俗話會說“傻人有傻福”嗎?
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但具體什麼樣的人是有福的“傻人”,並沒有太多人了解得清楚。
其實這句話中的“傻”並非真的愚笨,而是睿智。
有的人相對精明,總能用巧勁扭轉一些事情,這並非是真正的聰明,真正的明白人不會投機取巧,因為他們知道順其自然才最省力最高效。
《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真正有大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潤物細無聲,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太過精明的人根本做不到不爭,甚至做出違背自然違背原則的事情,這才有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說法。
一個人若是太精明,很大概率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

易動怒,總是做衝動決定
無法管控情緒,必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衝動是魔鬼”說的就是情緒。人在衝動的時候很難做出清醒的決定,一旦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腳下的路就注定不會是什麼好走的路了。
林清玄曾寫過這麼一句話:“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情緒不可太壓抑,但也不可讓自己太容易動怒,壓抑帶來的常常是精神上的問題,而動怒容易造成身體上的疾病。
通常情況下人在衝動的時候所做的決定基本都是錯誤決定,事後難免要後悔,常常生活在憤怒和悔恨之中的人,可以說生活沒有幸福可言。
人生是一場修行,想要感受到幸福快樂,就得先讓自己清醒起來,精神放鬆,用寬容的心去接受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
越容易動怒的人,命越不好。

不知足,貪得無厭一場空
慾望是生根在人性中的東西,只不過有的人想要的東西特別多,有的人想要的東西並沒有太多。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終究是無法擁有完美的,無論是完美的人生還是完美的計劃,所以接受殘缺與不足是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幸福的重要因素。
不知足的人,很難擁有幸福,他們能感受到的只有獲得之後很短一段時間的開心,但這種開心會很快被新的慾望沖散,而後繼續生活在“無法擁有”的痛苦之中。
做人不能太貪婪,獲取不義之財的過程提心吊膽,被發現之後更是人生崩盤生活暗淡。
《人民的名義》中趙德漢貪了那麼多錢,甚至他自己都可能記不清自己擁有多少錢了,只知道滿屋子都是錢。但他卻一分都不捨得多花,不僅自己省吃儉用,就連給父母也是每月才三百塊錢,妻子和孩子更是生活得十分樸素。
這種生活無疑是痛苦的,對他而言甚至被抓住反倒是一種解脫。
命運的好壞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人不要太貪婪,貪得無厭的結果常常是一場空。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Y3dUF45qjd0APVz98R-N3H-tcICXYSlhHS3WqwJKCiU/?source=tuwen_d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