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老了,如何才能晚年幸福呢?
“養兒防老、積穀防老、福壽安康、飯後走走......”關於養老的道理和方法,多如牛毛。
大家都很認可的是,健康第一,金錢第二。
可是有了健康和金錢,真的就能高枕無憂了嗎?事實上,人在很老的時候,不生病是做不到的,自己躺在床上了,手裡有錢,也得讓別人幫忙花出去。
看來,我們還得需要有人管,才能順利走過人生的最後幾年。《莊子》裡有這樣一句話:“壽則多辱,富則多事,多男子則多懼。”深以為然。
真正幸福的老年生活,還得“忘乎物,忘乎天”。
把情感和物質兩方面的退路留好了,兒女會照顧你,錢財會滋養你。千萬不要過分追求物質,弄丟了精神財富。
為什麼很多老人活得不幸福?每天都是苟延殘喘的樣子?真的不是他們病了,不是吃不好,而是缺少好好活的精神,總之是擔驚受怕,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
若是讓老人,提前做好離開的準備,一準會被人訓斥。這是詛咒人呢。
老天們習慣把“長壽”當成福氣,卻沒有註重到壽命的質量。
到了七八十歲,開始想辦法延年益壽。古代的人,迷信仙丹之類的東西,皇帝也不例外。可是他們都沒有長生不老,秦始皇的生命,還不如我們的命長。
現在的人,迷信一些保健品,為此不惜花掉大部分的錢。
總有一些老人,人沒了,保健品還在。
“中華網陝西”平台上,家住西安紡織城的李女士,父親過世很久了,才發現家裡很多的保健品,並且過期了。
不得已,李女士把保健品裝起來,扔掉捨不得,也沒有店鋪願意回收。足足有幾個塑料袋——這可是錢買的啊。
一個人到底會活多少年,說不准。但是最好的態度,就是“自然變老”,就像大樹,迎接春夏秋冬一樣。
過分折騰自己的身體,只會傷害身體;過分保養身體,反而會物極必反。
園藝學家盧瑟·伯班克說:“時間不能增添一個人的壽命,然而珍惜光陰可使生命變得更有價值。”
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你不珍惜當下的時間,卻拼命索求未來的時間,顯然是捨本逐末,不可取。
唯有把當下的日子過舒服了,每天都神清氣爽,活著的每天,都是福氣。還避免了各種瞎折騰,兒女看著,也順眼、放心。
年輕時,80%的家庭矛盾,是因為缺錢。
年老時,80%的家庭矛盾,是因為錢太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老人錢多,兒女難免會有私吞的想法,或者總要不勞而獲。
很多的老人,使勁摳門,不捨得出去走走,不捨得買新衣服。就是兒女送的衣服,也鎖在櫃子裡,隔了一兩年都不會拿出來穿。
一些農村的老人,看起來很可憐,但是他們的存款,指不定就有十幾二十萬。
老人甚麼都捨不得,看起來是考慮到了生病的特殊狀況,也想為兒女留下錢財,讓兒女少奮鬥幾年。
其實,老人的做法,兒女不會滿意。特別是那些退休了,還要投資興業的老人,賺了錢,皆大歡喜,要是虧本了,兒女就得承擔債務了,個個都罵罵咧咧。
老人存款多,但是待人卻偏心,給了大兒子幾十萬,小兒子卻沒有得到。家庭矛盾就愈演愈烈。人心是一桿秤,誰都希望自己這一頭,分量多一點點。
富蘭克林說得好:“錢財並不屬於擁有它的人,而只屬於享用它的人。”
人老了,要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適度享受生活。兒女送來的東西,吃了,用了,然後告訴兒女“不錯呀”,兩代人的感情會更好。
去看看夢裡的風景,不讓人生留下遺憾。也增加生活的喜氣。
不貪富,才不會佔便宜、虧大錢;才不會斤斤計較,不滋生慾望,不帶來子孫對錢財的爭奪戰。
隔三差五打個電話,問一問兒女,過得如何?工作如何?
就算孫子、外孫有十幾歲了,老人也會問一問,要不要關照,是不是要送點什麼?
牽掛和問候,是必要的情感互動,但是老人使勁去打聽,會讓子孫很不耐煩。
尤其是子孫在工作的時候,接到了老人的電話,也許就打擾了工作。可是,子孫把電話掛了,也不太禮貌。
兒女的小家庭,夫妻有矛盾,父母和子女有不愉快的因素,老人知道了,反而不是好事。要是老人插手管一管,那就是管得太寬了。
老人插手子孫的事情,只會製造麻煩。畢竟,代溝明顯,每一代人的處事方式不同,三觀就差距更大了。誰都不要“幫倒忙”。
就如曾仕強說的:“要請別人幫忙,就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慮問題。”
老人不要一廂情願,及時收起“老一套”,放手兒女的生活,老人會輕鬆很多,子女也會感激不盡。
當老人信誓旦旦地說“我不要誰管,以後住養老院,自己有錢,請保姆”的時候,就是給子女不孝順,找到了藉口,還低估了子女的作用。
老人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哪怕抱恙在身,仍舊樂觀,給家庭帶來一縷陽光。這樣的老人,兒女們才更願意孝順。
把老人請到家裡,就像打開窗戶,迎接陽光一樣,為什麼不呢?若是老人來家裡,唉聲嘆氣,開口就是銅臭味,插手家務事,那就是開窗迎接了霧霾,誰樂意呢?
活著的每一天,吃好喝好睡好,逍遙於天地之間,怡然自得,就行了。 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s4kQlEpRnIRb-ZJZ8YsNf-g9j3C8dW78VmMW6pm9pdE/?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