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自有高下之分,見解不同,境界不同。
每個人
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
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順著本能行動,缺乏意義,只能歸為如原始人般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
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
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功利不意味不道德,利己又利他是善的最高層。
一個人
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古人雲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謹記。
還有的人
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
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最後
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他瞭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人生境界之中,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
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
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
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生而為人,如何過得更有意義?
中國哲學
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
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
換句話說,
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
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
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世紀哲學大師
馮友蘭
(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河南唐河人。
曾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
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出版《中國哲學史》、《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
△前排右二為馮友蘭
作為無人可以比肩的一代大家,世人公認的一大哲學高峰,
他的思想體係、他的人生理念,
他的“境界”學說,穿透歲月的阻隔,有無數人追隨、仰止。
他談才命、談心性、談功利、談道德,博古通今,真知灼見。
他談情、談性、談靈魂與肉體、談欲與好,篇幅不長,卻句句點醒人生。
他認為聖人不是無情,而是有情而不為情所累。
他道中庸、調情理、行忠恕、為無為、存誠敬 ,借古論今,直逼現世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