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立規矩,說一不二;但只要爺爺反對、奶奶護著,姥姥姥爺怨聲載道,再想讓孩子聽話,真的挺難——不是在抱怨,這是很多媽媽的內心寫照。 家裡只能有一塊「表」 企業管理學有個著名的案例,叫「手錶定律」,對於我們這些管家婆來說超級適用。 故事是這樣的:森林裡生活著一群猴子,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它們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就回去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突然有一天,猴子「猛可」撿到了遊客丟下的一隻手錶。他很快搞清楚了手錶的用途,於是大家都向他來諮詢時間。整個猴群的作息規律也由他說了算,他成了猴王。 直到猛可撿到了第二塊、第三塊手錶。 每塊表指示的時間都不同,到底哪個才是確切的呢?這可愁壞了「猛可」,每當有猴子來問時間,他更是急的出汗,於是一天天威望下降,整個猴群的作息也徹底亂了。看來,更多的表非但沒能起到更大的幫助,反而給猴群製造了混亂,帶來了麻煩。 我們在育兒路上不正是如此?面對家裡很多人的指教和態度,孩子也很難辨別是非。 特別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每個成員之間的觀點、脾性不同,在對孩子的要求、教育理念上很容易產生分歧。這些無形中的壓力,就像時間各異的「手錶」沉甸甸地戴在孩子身上,給他也帶來了困惑和負擔。 通情達理的長輩,知道你在管教孩子,得維護你的尊嚴,要麼選擇迴避,要麼和你「統一戰線」。但多數長輩「好心的」開始指手畫腳,特別是對外來的媳婦:憑什麼聽你的!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昨天在跟媽媽探討手錶定律時,她講起我家裡一個遙遠的故事。印象中,早逝的姑父是一個個性溫潤但在家裡沒什麼威望的人,做知青時與姑姑相戀結婚,返回省城後「嫁」進了我們家。我剛出生那會,一大家子都擠在一個院子裡住。有一次,表哥淘氣犯錯,姑父要管教他,一家子人都衝上來攔著,指摘姑父怎麼能這樣管孩子,你一句我一句,說得大男人面子掛不住,這樣的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一氣之下收拾行李要回老家。後來全家人出動在火車站找到姑父,好一番勸慰才回了家。 可看看我們媽媽群里的吐槽,這樣的家庭衝撞在30年後並沒有改變多少: 媽媽堅持讓孩子自己吃飯,等媽媽上班一走,奶奶就喂起了飯,美其名曰:吃的快、吃的多; 媽媽懲罰孩子、立規矩,老人們趕緊護著:孩子還那麼小,他能懂個啥; 媽媽堅持己見,家人就群起攻之,最怕有個愚孝老公。 再小的孩子也會看臉色:到底該聽誰的呢?到底誰說的才是對的?誰寵著我,我就找個靠山跟誰好,誰管我,那人就面目可憎。 父母的一言一行、周圍人的一舉一動,這些時間各異的「手錶」讓孩子失去了判斷力、滋生了不合理的慾望,形成了雙重性格、造成他對親人之間的親近疏離,在大家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就會「鑽空子」。時間一長,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管教孩子,都會失去威望。 其實,長輩之間、夫妻之間「不一致」甚至有矛盾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不協調。既然都想著為孩子好,不妨給他一款專屬的「手錶」,只有明確了教育的「唯一度量」,才能讓所有的家庭成員聽從指揮。 明確管孩子這件事誰說的算 管教孩子的最佳人選無疑是媽媽。「十月懷胎」、「更多帶孩子的時間」都決定了媽媽的話語權。 媽媽最了解孩子、心思縝密,也看了最多的育兒知識。「自己生的自己帶」,沒人敢不服氣。 所以,但凡管教孩子,雜七雜八的聲音一出,媽媽們只需第一時間把孩子隔離,只留下「私教時間」即可。 當然,不能說其他人不能管孩子,其他人管的都不對,長輩與爸爸的「權威感」一樣重要。只是我們沒必要在孩子面前爭個你輸我贏,不管誰敗了,都會削弱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我很感謝我的公婆和爸媽,在育兒問題上能跟我保持步調一致,他們也是我公眾號的讀者,很多選題我都是在家裡碰到了,然後去求證、去論述,他們看過才覺得心服口服:原來我們當年那些經驗也會過時。 「抓大放小、私下溝通」 誰也不敢說「我的這塊表就是世界上走的最準的」,所以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只要原則沒問題,媽媽們也不要事事較真。我們應該慶幸,在帶孩子的路上,能夠擁有這麼多的親朋好友鼎力相助。 「我為什麼要這樣教育?」、「我為什麼要你們配合我」、「孩子這個階段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問題都可以放在私下討論,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