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新北報導 土壤液化區公布,大台北地區民眾有喜有憂,憂的是,
天龍國果真是「蛋黃區」,除了大直豪宅區幾乎全屬紅色高潛勢區,
大安森林公園對面「勤美璞真」樹景第一排豪宅也中標,喜的是,
過往買不起市中心的「林三淡」居民,發現自己位處安全地帶,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小確幸。
林口雖有大霧,但卻沒有土壤液化之虞。(好房網News記者張聖奕攝影)
從經濟部地質所公布的土壤液化區之中顯示,大台北都會區的土壤液化幾乎不是紅就是黃,
屬於高度與中度潛勢區,但愈往盆地外圍,則轉為低度潛勢區。
在目前新北市一帶成交量較大、自住客較常鎖定的熱門交易區,
包括林口、三峽、淡水,這次在土壤液化的資訊公布之中,全都安全過關。
至於住宅位處中度或高度潛勢區的民眾,可先進行簡易自主檢查,
包括是否為921後依據「建築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所設計的建築、
建築物有地下3層以上地下室、建物基礎採用樁基礎、
建物基礎為筏式或版基礎,樓高不超過3樓、建物基礎座落在岩盤等非液化地下層。
只要以上符合任1項,即不需過度恐慌緊張。
206台南強震造成多棟大樓倒塌、傾斜,慘重災情喚起大家對於居住安全的重視,
也震出台灣各地都可能有土壤液化的危機。
根據維基百科解釋,土壤液化所指的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固態的土壤變成液態或是黏稠的流質,
主要分布在深度較淺、底部排水較差的地方,受到外力反覆震盪後,
鬆散的土壤受到壓縮,使得內部空隙減小,導致空隙內水壓升高,
而當水壓升高超過土壤內所能承受的外部壓力時,水分無法從底部排出,就會產生土壤液化。
不過土壤液化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國外有網友做模擬實驗,模擬出地震時如何產生土壤液化現象,
除了馬上了解土壤液化的產生外,也提醒更多人重視居家安全的問題。
網友以泥土樣本、建築物模型為例,模擬土壤液化的現象。(翻攝自Youtube)
首先在模型中裝入水、再以泥土蓋住填平。(翻攝自Youtube)
水完全被土壤吸收後,土壤上層以較粗的砂土作為地表。
在地表蓋上建築物及模型。
接著模擬地震,將模型上下晃動,最底層的水漸漸滲出。
土質液化後,建築物在鬆軟的地基下傾斜、下陷。
最後建築物幾乎完全陷入液化的土壤中而傾斜甚至倒榻。
拿掉建築物和模型後,可以看出土壤液化導致地表下陷嚴重,變成一個大窟窿,十分嚇人
短短三分鐘的模擬結果秒懂地震如何導致建物底下的土壤發生如何的驚人變化,以致房屋倒榻的慘重傷亡。
根據蘋果報導,土壤液化多發生在海邊、河岸或地下水位高、地表下是疏鬆沙層等區域,
一旦發生土壤液化,就會造成地層下陷、傾斜、龜裂等問題。
地震帶來的災情讓人意識到土壤液化的嚴重性,行政院宣布,
將會在一個月之內公布全國的土壤液化潛勢區,國家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則向媒體表示,
要避免土壤液化發生,除事先調查建地外,可藉由打設基樁、開挖地基置換土壤等工法來預防災害。
https://youtu.be/tW1iUAAMZZ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