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陳慶港、李頎拯 編輯 | 秦翼 新浪圖片出品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日軍迅速佔領了中國京津地區、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中國沿海幾乎所有港口,先後落入日本人手中,中國面臨孤立無援的危險。隨著日軍進占越南,滇越鐵路中斷。 1938年8月,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的運輸通道。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張著名的老照片「24拐」一度被人們當做滇緬公路的代表。它其實位於貴州省晴隆縣,是滇緬公路的延伸。 戰爭期間,國際援華物資經滇緬公路運達昆明以後,必然要經「24拐」送達中國戰區的抗日前線和當時中國的「陪都」重慶。 老照片裡是1939年的雲南昆明,滇緬公路的起點。如今,已物是人非。 考慮到抗日戰爭中有可能出現的危機,中國國民黨政府於1938年開始修建滇緬公路。從昆明起至緬甸臘戌,與緬甸現有公路連接至曼德勒,再與緬甸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至緬甸原首都仰光港。 當年,一名美國盟軍士兵在白塔下修築工事,如今,我們在大理白塔下尋找滇緬公路的痕跡。 1937年底,沿線約20萬各族勞工被徵集修路,在幾乎沒有任何施工機械的情況下,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在雲南西南部的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中,修築了一條長達1700多公里的公路,僅用時8個月。 離惠通橋不到500米是滇緬公路上著名的「老虎嘴」,這也是中國境內,老滇緬公路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如今還在使用中。 老照片中的路牌位於中緬邊境,它分別指向密支那、八莫方向。如今再到這個路口,嚮導說,這裡離緬甸政府軍和反政府軍的戰區很近,嚴禁外國人進入。 從昆明至緬甸臘戌,滇緬公路長1700多公里,其中600多公里在緬甸境內。從這裡開始,滇緬公路大多已經被叢林侵蝕,漫漶不清。 在中國境內,老滇緬公路基本已被新建的公路代替。在穿越滇西橫斷山脈、怒江、瀾滄江、漾濞江後,滇緬公路從雲南瑞麗過境入緬。 如今,緬政府正在擴建老滇緬公路。曾經,滇緬公路也叫婦孺公路,因為青壯年大多開赴前線,修路勞工中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 在緬甸撣邦高原峽谷的森林中,隱藏著一條長達10多公里的彎延山道,它的高低落差達400多米。當年,遠征軍運送彈藥,路過此路段時,要分批運送,否則車輛無法爬坡。 這裡是緬甸臘戌車站。當年,大批援華物資先是通過鐵路或公路由緬甸南部的港口城市(原首都)仰光運送到此,然後轉上汽車,進入滇甸公路。如今,臘戌火車站,還在使用,每天有兩班去往曼德勒的客車,搭載幾節貨車車廂。 出臘戌往南20公里處,是當年從撣邦高原下來的大彎道。如今,這裡依然是中緬陸路貿易的重要通道。只是當年路兩邊的樹林,已被當地百姓刀耕火種,變成了大片種植地。 滇緬公路通車後僅運行了3年,1942年1月緬甸戰役爆發。日軍企圖佔領緬甸,切斷滇緬公路,迫使中國屈服,並伺機進軍印度。 1942年3月6日,應英國政府請求,中國組建遠征軍,轄第5、第6、第66軍,共10萬餘人跨過畹町橋進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第5軍先遣第200師抵達東籲接防。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期間,為了把一些重武器運入戰區,戰士們在一些短淺的河流上搭了臨時浮橋,以便部隊快速通過。 這是位於緬甸撣邦境內的一條無名小河,如今,這兒還屬於戰區,當地百姓說,前幾天克欽獨立軍與緬政府軍還在這兒發生過槍戰。遠處那座竹橋也是建了炸,炸了建。 從緬甸臘戌到同古,這一路有很多這樣的斷橋。當地居民說,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仰光失守,英軍敗退時為了延緩日軍追擊,把它們都炸了。 當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很多地方只能趟河而過。1942年3月19日,第200師發動同古保衛戰,與日軍苦戰12天,殲敵5000餘人,掩護英軍撤退。 緬甸眉苗花木蔥籠,風景秀麗,有「花都」之稱,是一座童話般的小鎮,曼德勒至臘戍的鐵路由此經過。當年,這裡是中國遠征軍的重兵把守之地。 同古會戰失利後,蔣介石曾在眉苗召開中國遠征軍高級將領會議,要求集中主力在平滿納與日軍決戰,但並未獲得盟軍有效支持。 第一次緬甸戰役中,在曼德勒郊外,伊洛瓦底江邊的一條支流上,集結了盟軍大量的重型武器。1942年4月,東線作戰形勢嚴峻,緬甸盟軍統帥部卻決定,集結中國方面第5、第6和第66軍和英國方面5個師,擬在曼德勒與日軍決戰。然而,此時日軍已遊刃有餘地牢牢控制著戰局。 1942年4月下旬,曼德勒會戰令後,日軍在曼德勒方向按兵不動,而向臘戌、八莫、密支那急進,十餘天進占密支那,中國遠征軍就近回國的退路被完全切斷。4月30日,遠征軍收到命令各自撤退,部隊分成了多路迂迴撤退。如今,從高處遙望,曼德勒城平靜安祥。 惠通橋位於雲南施甸縣與龍陵縣分界的怒江上,東有等子大山頭,西有聳入雲天的臘勐松山。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境內全部要地,並侵占雲南省龍陵、騰沖等地。5月5日中午中國守軍炸毀惠通橋,退守怒江,日軍被迫止步於此,給了中國遠征軍喘息的機會。 1942年5月,日本佔領緬甸,滇緬公路被切斷後,中美兩國聯合開闢了一條空中運輸途徑——「駝峰」航線。 在長達3年的艱苦飛行中,中國航空公司共飛行8萬架次,美軍先後投入飛機2100架。中國戰機無數次降落在雲南瑞麗的雷允機場,70多年後,這裡成了中緬木材交易的中轉站。 坐在怒江邊,在滔滔的洪流中,彷彿依舊可以聽到當年士兵們的怒吼。1944年,中國遠征軍開始反攻,第二次緬甸戰役打響。 5月11日,第20集團軍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沖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鬥,於9月14日解放騰沖。第11集團軍於6月1日渡江,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 在松山戰役初期,敵陣堅固,新28師五攻未克。1944年7月1日由第8軍進攻,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九次,至9月7日全殲守敵。 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目標,拉開了中國大反攻的序幕。2009年年底,龍陵縣政府開始普查松山戰場遺跡。 隨著松山戰役結束,惠通橋被修復,成為中國軍隊反攻的起點。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在畹町附近的芒友會師。 次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至此,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結束,中國遠征軍陸續回國。如今,老的惠通橋還在,只是已不再使用,而是被世人緬懷紀念。 國殤墓園位於雲南省騰沖縣城西南處的疊水河畔,為紀念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攻克騰沖戰鬥中陣亡將士而建,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 整個緬甸戰役歷時三年零三個月,中方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近20萬人,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