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理財之前都會陷入一種"想當然"中,等到親身體會後才發現,事實並不像自己想的那樣。以下,為您揭示理財世界的九個殘酷事實。
01
不能靠理財發家
很多理財小白認為,通過理財的手段,自己的資產可以快速增值,發家致富也就不遠了。事實上,理財可以讓財富穩步增值,但是單純靠理財發家的可能性極低。打個比方,如果您有10萬塊錢拿去理財,年化收益率達到8%,那一年的理財收益有8000元,表面上看不少,實際上這8000元能讓您步入富人階級嗎?
當然也有例外情況:如果您像王思聰那樣有錢,拿1億元去理財,即使儲蓄在銀行,年化收益率只有3%,一年的收益就有300萬元,不用動腦筋也比別人賺的多。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像王思聰那樣有錢呢?
02
高收益、高流動性、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真的買不到
投資者最想買到的就是收益高、流動性也高、風險又低的理財產品,然而這種產品真的存在嗎?事實上,這種產品您是買不到的,您只能在這三方面做一個均衡。如果要高收益、高流動性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比如股票、基金等產品。如果要高收益、低風險就不要對流動性要求太高,比如信託類產品。如果你要高流動性、低風險,那收益高就很難達到,比如國債類產品。魚和熊掌確實難以兼得。
03
每天鑽股市的人並不會比什麼都不懂得人賺得多
股市向來陰晴不定,前幾個月還是一片繁榮景象,一轉眼風向就急轉直下。根據統計數據來看,股票知識多寡和能否從股市賺錢沒有必然聯繫,那些天天鑽研股市的人並不一定比其他人賺的更多。當然,這並非是鼓勵大家不研究就去炒股,知識多一點還是有好處的,栽了跟頭也能知道是什麼原因。
04
理財專家也會虧錢
大部分人在開始理財前都會去學習各種理財知識,理財專家的話也被視為金玉良言。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雖然理財專家通常都具備不錯的投資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會虧錢。比如,理財專家整天為大家說明穩健理財的各種好處,但是他自己卻去冒險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股票、期貨,這時,除了自身的投資能力外,還要看運氣,一旦運氣不好,錢就可能打水漂了。
05
大銀行不一定比小銀行更安全
很多思想較為保守的人認為國有大型銀行最安全,對其它中小銀行都不放心,因此存款、理財都去大銀行,殊不知,有時候大銀行不一定比小銀行更安全。
近年來社會上爆發的各類存款失踪、理財飛單事件大部分都與國有大行有關,其中工行及農行涉及案件最多。很多貼息存款的事件中,就是因為儲戶相信大銀行不會有危險,冒險進行非陽光貼息,結果等犯罪分子捲款潛逃之後才追悔莫及。其實,只要通過正規途徑進行存款、理財,不管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其安全程度並沒有什麼差別
06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並非都是自己發行的
大家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些產品都是銀行自己發行的,實際上並非如此。除了自營理財產品,銀行還代銷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而這些代銷產品風險要高於銀行自營產品,所以大家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問清楚。
07
一元理財有名無實
現在的很多理財產品打出1分或1元起購的口號,然而您真的會只投1分或1元嗎?
比如有些理財產品要是真的只投1分或1元,每天萬份收益就直接忽略不計,所以低起點只是一個噱頭。但這並不是說錢少就沒必要理財,只是不要期待通過這筆小錢獲得多少收益,而是要通過這種理財行為,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08
理財會讓貧富差距擴大
錢少的時候,能夠選擇的理財產品就比較少,而且風險承受能力也相對較弱,錢多了就可以投資更多種類的理財產品,而且高收益資產的配置比例也會加大。
打個比方,窮人只有1萬元,還得預留日常開銷及意外支出資金,因此這些錢只能儲蓄在銀行里面,收益率只有3%。而富人有200萬元,只要預留少部分資金,大部分都可以投到股票、信託裡面,收益率可以達到10%。長此以往,窮人和富人的財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09
養老金交的多,未必領的多
養老金是大家年老時不可或缺的資金來源之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退休後能領到多少養老金,和工作時工資多高並不一定成正比。事實上,養老金領取金額與兩個工資水平有關係,一個是您自己的工資,另一個是您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資水平。舉個例子,A在大城市工作,工作期間平均工資是8000元/月,B在小城市工作,工作期間平均工資是1萬元/月,但是退休之後A有可能比B領的養老金要多,因為大城市平均工資水平比小城市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