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教育家)霍姆林斯基
閱讀是教育的重要基石。西方有些教育家甚至把閱讀的重要性放在學校教育之上。然而,在我們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們從未被教授如何閱讀。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閱讀難免焦慮重重:
第一,孩子對讀書沒興趣,或只對某類書感興趣。如何培養閱讀興趣?
第二,孩子閱讀速度太快,到底能夠理解多少? 該如何指導有效的閱讀過程?
第三,孩子只愛讀中文書,對於英文讀物會急於翻看譯本。如何進行英文閱讀?
下面是根據澤邸資深閱讀導師LILY老師一次在線分享內容的整理,也是LILY老師對自己在青少年(10-18歲)閱讀領域多年教學經驗的全面思考和總結,對上述三個問題做出系統的解答。
第一篇:當我們在談論閱讀興趣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問題一: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許多孩子對閱讀沒有興趣,並非因為家中無書,相反,家長購置了許多中外名著,教導孩子閱讀之重要性,責怪孩子怎能對閱讀毫無興趣!良苦用心之餘,大家卻發現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孩子與閱讀漸行漸遠。
【觀點一:並非只有經典的才是最合適的】
我們提倡孩子閱讀名著。然而,既是名著,對於閱讀者的要求難免頗高,如同一位智慧長者,高高在上;而站在閱讀殿堂大門外的孩子所需要的,只不過是一位親切和藹的伙伴,牽起他的小手,一同去探索一個新的世界。孩子和成年人以完全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只有適合孩子思維特點的書才能夠成為啟迪興趣的原動力。從我們以往的教學經驗中來看,很少有孩子會抗拒那些如《哈利波特》等真正優秀的兒童讀物。
【觀點二:找到一本“全壘打書”即可愛上閱讀】
美國學者Trelease(2001)認為,只要一次美好的閱讀經驗,就可以造就一個熱愛讀書的人。
他借用Fadiman(1947)的《全壘打》一詞,把這樣的一本書稱作“全壘打書”。
工作中我和孩子們發現了許多“全壘打書”:讀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開啟了孩子獨立思考之門;讀Michael Morpurgo的《柑橘與檸檬啊》,讓七年級的男孩潸然淚下;讀Ian Mc Ewan的《夢想家彼得》,讓孩子深感於想像力的無窮力量。比起《戰爭與和平》這類如雷貫耳的名著,這些書對於孩子們來說才更加深入他們的心靈。
【觀點三:選書是培養閱讀興趣80% 的重要性】
選書,是我工作中一個永恆的話題。選書不易。這些年我為孩子們選到了很多他們喜愛的好書,但每次接觸一個新的學生,我依然會花很多精力來選書。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動態過程,不同階段的興趣發展的特點各有不同。從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高中階段的孩子是身心發展變化最快的階段。他們半幼稚、半成熟,半獨立、半依賴;他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探索還處於萌芽階段;他們興趣是分散的、衝動的,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是片面的、膚淺的。
因此,每選定一本好書,都承載著為他們答疑解惑,甚至開天闢地的重任。每一次選擇都是出於對他們的細緻觀察,基於他們的興趣愛好,同時又希望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震撼。
有一個初二的孩子和我談及對希臘羅馬神話的興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希臘羅馬神話是西方文化的源頭,西方文學、藝術和建築等領域無不涉及。鑑於她以往的閱讀積累,我決定推薦她閱讀牛津百科通識讀本系列中的《神話密鑰》。這實際上是一本講神話理論的學術著作,幸好牛津百科這套書的風格即是將深奧的理論通俗化,同時又不乏科學性。讀罷這本書,孩子對神話的理解從故事層面提升到了理論的高度,進而激起了她對學術研究型書籍的強烈興趣。
不過,對於閱讀剛入門的孩子來說,希臘羅馬神話仍是一個高遠的主題。但當下的兒童暢銷讀物《波西傑克遜》系列作品將希臘古神話與現代青少年社會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孩子的語言講述一個個傳奇故事,與孩子探討現實世界、家庭、友誼、與忠誠等等問題。孩子們愛不釋手,有的甚至對喜歡的章節出口成誦。對於他們來說,下一步閱讀《神話密鑰》一類的嚴肅書籍,亦不困難。
【觀點四:選擇合適書籍的五個原則】
恰當的選書,就會成就一個孩子的閱讀。但選書的確是一件複雜的事,如果將通用的依據歸納起來,大致可以有以下五方面:
1. 類型合適(歷險,奇幻,家庭,校園…)。
2. 思想略高出當下理解水平。
3. 語言難度適中。
4. 出版社正規。
5. 篇幅不宜過長。
選書的過程如同試圖去窺探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那是一次充滿著不確定的冒險。所以,如果你已經成功地讓孩子愛上閱讀,不妨時常帶他去書店或圖書館吧,把這項偉大而困難的任務交給那個最合適的人去完成,而我們不妨去充當一個謙虛的嚮導。
【問題二:孩子只愛單一類型的書,怎麼辦?】
喜歡上閱讀的孩子也許只喜歡某一類型的書,例如科技書籍,或者偵探類圖書,對其他類型毫無興趣。那麼孩子的閱讀,甚至孩子的性格會不會因此而走上極端呢?我們該如何保證孩子閱讀興趣的正常發展呢?
【觀點五:閱讀也有“ 敏感期” 】
大家一定聽說過“敏感期”的理論。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兒童早期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敏感期”理論,即兒童在某一時期表現出對某一事物或活動特別敏感或產生一種特殊興趣和愛好,學習也特別容易迅速,是教育的最好時機,所以也稱為“敏感期”。
閱讀也有敏感期。在成長中的某個階段,孩子也許會非常痴迷於某一類書,從小學到高中,最常見的依次是童話故事,玄幻小說和校園文學。實際上,我並不認為在一個特定階段單一領域的閱讀會影響孩子正常的發展,更不贊同家長對孩子的閱讀內容橫加干涉。
來看看蒙台梭利如何解釋“敏感期”出現的原因:一種飛蛾在幼蟲階段對光線十分敏感,不停地向光運動,而正是因為這種敏感,使它能夠鑽出洞來,吃到樹梢的嫩芽。當它成長到一個階段,破繭而出了,這種對光線的敏感性立刻消失了。
這個理論同樣可以解釋孩子在特定時期的閱讀偏好,這是他們成長的需要,如果刻意約束,必將影響孩子思想和心理的正常發展。
孩子對閱讀有本能的需求。處於兒童期的孩子對世界萬物都懷有強烈的興趣,而閱讀正好迎合了這種需要,使得孩子的好奇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由地得到滿足。
不僅如此,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孩子的求知欲會被進一步激發。只要孩子真正喜歡閱讀,他就一定是在嚴肅地思考書中的內容。而這種思考,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到了一定階段,孩子將不再需要某類曾經痴迷的書,很少有初中孩子還喜歡閱讀童話故事,也很少有大學生還喜歡魔幻小說。但孩子對書中問題的思考將會延續到其它領域。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認為,正是成年人對孩子自以為是的約束行為,才是導致孩子對事物失去興趣的根本原因。據我觀察,但凡在閱讀環境寬鬆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閱讀興趣不但沒有誤入歧途,反而能夠博覽群書,通文達藝,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積澱。
【觀點六:自由閱讀奠定語言基礎】
不要對孩子的早期閱讀過多限制,還基於另一個重要原因。閱讀的初期,孩子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來接觸文字,從而刺激語言的發展,拓展思維的疆域,奠定思想的基礎。語言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媒介。語言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能力。
世界著名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 在他的《閱讀的力量》中提出“自由自主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 FVR),指的是純粹因為想閱讀而閱讀,不需寫讀書報告,也不用回答章後的問題。若是不喜歡這本書了,也不必勉強讀完它。
Krashen教授指出:“FVR是非常重要的語言學習方式,是達到語言流利水平的基石。若是少了FVR,很難獲得高階段的語言能力。”他經過大量研究得出結論:“我主張的是,其他刺激語言發展以及提升語文能力的方法都不如FVR有效。
《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作者,美國青少年教育專家Rafe Esquith曾設計了一份只有三個問題的閱讀測驗:
1. 你是否曾因為老師教得很無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書,而在上課時偷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書?
2. 你是否因為邊吃飯邊看書而被罵?
3. 你是否曾在睡覺時偷偷躲在棉被下看書?
他的結論是:凡是以上三個問題都答“是”的孩子,注定一輩子愛看書。可見,連Rafe老師也沒有擔憂孩子會因此誤入歧途。
如果孩子尚未發現閱讀之美好,那麼,請與他選書!
如果孩子已經愛上閱讀之愉悅,那麼,請給他自由!
第二篇:閱讀的枷鎖
【問題三:如何指導孩子的有效閱讀】
閱讀興趣養成後,父母常常擔憂孩子的閱讀質量。如果孩子的閱讀速度太快,他對書中的內容到底有多少消化?應該如何和指導閱讀過程和進度?
很遺憾,父母再一次以無微不至的關愛帶給孩子不能承受之輕。
全世界對於閱讀最專業和前沿的研究結論告訴我們:
閱讀是“教”不出來的。
閱讀是可以有效“引導”的。
【觀點七:閱讀是“ 教” 不出來的】
美國圖書館學教師Susan Rosensweig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計劃閱讀,那注定不會長久。” Stephen D. Krashen借用Csikszentmihlyi(1991)的心流(flow)研究給我們提供了根本性的解答。實際上,閱讀的過程,就是一種心流活動的過程,是一種非常主觀的狀態,是無法被他人把控的。“心流是當人們專注而輕鬆地投入某種活動時所達到的一種心理狀態。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時,日常關注的事,甚至是自我的感覺就會消失,對於時間的感覺也改變了,活動以外的其他事情都覺得無關緊要。” 《閱讀的力量》
可見,父母希望監控孩子的閱讀過程,就如同將流水塑形,必將無果而終。
無論是我們希望強勢改變孩子的閱讀節奏,還是嚴格控制他的閱讀過程,都是不現實的。那麼在幫助孩子提升閱讀能力的道路上,除了選書以外,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實際上,家長在孩子的閱讀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
【觀點八:閱讀是可以被有效“ 引導” 的:第一在於理解修辭】
對於一本好書來說,片段乃至通篇的精讀,十分必要。而精讀的落腳點就在於分析修辭。亞里士多德說:“修辭與辯證法匹配,所有的人幾乎都要用到它們,因為每個人都要試圖討論問題,確立主張。”修辭就是以語言作為手段來影響讀者或聽者為其目的。或是掩飾意圖,或是吸引註意,或是加深印象,或是增強抒情。以往對修辭狹義的理解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實際上,這些修辭手法僅屬於美學修辭的範疇。所謂美學修辭,是運用想像和聯想通過辭格來喚起生動的意象,使語言文字新鮮活潑,發揮更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取得藝術性的表達效果。而廣義的修辭還包括交際修辭,交際修辭在閱讀中無處不在。交際修辭,在內容表達上偏重於煉字煅句,在型式結構上偏重於嚴謹妥帖,總體上講究邏輯思維,以有效地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
在閱讀中,體會詞語的恰當使用,感受句型的表達效果,理解行文的感情色彩,領悟作者的言外之意,這些統統要靠分析修辭。可以說,修辭是語言智慧的體現。理解修辭,是提升語言智慧。
當然,用詞只是理解修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和其他交際或美學修辭一樣,需要在閱讀中仔細品味。當孩子開始思索和關注修辭,他也一定開始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了。
【觀點九:閱讀是可以被有效“引導”的:親子討論,激發思考】
對於一般的家長來說,精讀指導和研究修辭未免要求過高,但親子閱讀是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實現的操作方式。
親子閱讀,與孩子討論書中的內容與思想,是促進孩子的心智成長捷徑。
順帶說一句,很多孩子到了中學階段和父母交流的話題就不多了。親子閱讀也給父母與孩子交流提供了好機會。
美國學者Mortimer J. Adler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談到閱讀積累漸進的四種層次,層次間進階的關鍵就在於閱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書。對於孩子來說,如果能夠和比自己閱歷豐富的人一起探討書中的內容,必然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理解,促進他們的成長。討論有助於孩子積極思考,提出問題,主動閱讀。閱讀得越主動,讀得就越好。
當孩子們閱讀一本感興趣的書時,這種相互提問式的閱讀和討論往往是十分熱烈的。當我和孩子們閱讀《動物農場》時,我們常常討論,如果Snowball沒有被Napoleon趕走,動物農場的未來將會走向何方?探討這個問題,將會引發孩子去思考政治的本質,思考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針對某些帶有爭議性話題的書,鼓勵孩子去思考贊同還是反對作者的觀點,並有依據地陳述自己的想法,孩子的心智就是在這樣的討論和思考中成長起來。
有效的閱讀引導,不是檢查孩子今天讀了幾頁書,不是測驗孩子記住多少情節,不是強制孩子完成一個閱讀任務,而是引導孩子體會語言的精妙,是啟發孩子感受思維的樂趣,是留給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