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北遊》一篇中,
莊子曾藉孔子的口提出了一種人生價值觀:“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
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外化而內不化”的意思是說,外表隨物變化,而內心有所堅持,凝靜不變。
確實,人類社會有著自己的運行規則,
人是社會中的一員,想要在其中生存下去,就要順應其規則,遵從其法度。
與人交往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的,想要與人和諧交往,就要學會改變自己,順應他人。
這一切,我們都可以叫做“外化”。但是,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他自己,正是在於自我的獨特性。
其獨特的價值觀、獨特的風格和內心的秉持構成了獨立的人。
一個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隨和,非常融通,
但他的內心一定要保持住自己的獨特,有自己的堅持,這就叫做“內不化”。
也就是說,生命應該有所堅持,而生存可以隨遇而安。
面對外在的世界,外在應該通達和順應,而內心則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不要隨波逐流。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處世八面玲瓏,而內心始終固守著最初的
人生觀、價值觀,那麼他就已經達到了較高的人生境界,外事外物無法動搖他的初心。
歷史上不乏諳於此道的智者,在兩千年前的魏國大殿裡就上演了這樣一幕:
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
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還是昏君呢?”
百官多是趨炎附勢之徒,紛紛說:“大王是一代明君。”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
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而後一位大臣顯然有更大的智慧。
他既堅持了心中的是非,又懂得隨遇而安,順從魏王的心態,
結果起到的作用不但使魏王糾正了不當的所為,而且還解救了任座。
上文中第一種人一心曲意逢迎,為人過於圓滑,失其筋骨;
而任座過於剛正,險些因此獲罪;最後一位大臣,柔中帶剛,
既使魏王喜悅,又救了人,是上乘的處世之道,即“外化而內不化”之道。
人應該為了某種理想和追求活著,但無論為何種理想和何種追求而活,生存都是第一要務。
只有生存下去,取得了別人的認同,取得了社會的接納,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追求。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空有一腔熱血,沒有舞台揮灑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