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去海邊玩耍、吃海鮮的大好時節,各種海魚貝類讓人看了直吞口水。
魚肉不僅味道鮮美,營養也非常豐富。
但是你以為每個人都適合吃魚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吃魚那些事兒。
吃魚有三大法則
第一法則:魚肉用蒸最健康
有一些孩子不喜歡吃魚,媽媽們就會在烹調魚的時候絞盡腦汁,做一些魚餅、魚丸,在外就餐很多人還喜歡吃烤魚、油炸魚。
但是為了最大程度吸收魚的營養,應該以清蒸為好,因為清蒸魚的烹調溫度比較低,可以很好保護魚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質不被破壞。
魚燉湯也很好,特別是魚頭燉豆腐,能夠讓這兩種食材取長補短,提高蛋白質的吸收率。
第二法則:海魚與河魚交叉吃
很多人認為海魚營養比河魚高,事實上,無論是河魚還是海魚,都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但如果長期單吃某一類魚會導致營養缺乏,因此,如果有條件,應該河魚海魚“雨露均霑”。
常見的河魚包括草魚、鯽魚等,如果是給兒童吃,最好選擇鱔魚,因為它的刺相對少,含鐵量也比較高。
海魚的話,深海魚是最佳選擇,如鮭魚、三文魚等。
深海魚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歐米伽—3脂肪酸,它對維護心血管健康、降低炎症反應都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法則:飲食不能單吃魚肉
雖然魚肉有高蛋白低脂肪的優點,但也不是吃越多越好。
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全部營養,如大部分魚肉中的礦物質鐵含量就比不上牛、羊肉。
所以,應該幾種肉搭配起來吃,魚肉略多一些為佳。
專家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吃2次魚,每次100-150g,兒童可以減半。
4種人不能吃魚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宜多吃魚:
1、痛風患者
痛風是由於人體內的嘌呤代謝發生紊亂而引起的,因此要少吃含嘌呤多的魚類。
含嘌呤較多的魚類有鱸魚、鯉魚、鱈魚、鰻魚、鱔魚等;
含嘌呤高的沙丁魚、鳳尾魚和魚子要禁止食用。
2、出血性疾病患者
對患有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而言,魚類應該少吃。
因為魚肉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有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多吃可能加重出血症狀。
3、肝硬化病人
肝硬化患者體內凝血功能下降,很容易出血,比如消化道出血就是常見並發症,
而沙丁魚、秋刀魚、金槍魚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含量高達1~1.5%),可能會讓病情惡化。
4、結核病人
肺結核病人如果食用某些魚類(特別是無磷魚),可能引起變態反應,
輕者會噁心、頭痛、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等,
重者會出現口唇及臉部麻木、心悸、皮疹、腹瀉、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甚至發生腦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