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生自認平時身體很好,但這一年來視力卻越來越差。他的左眼反復出現看東西模模糊糊的現象,每次持續幾分鐘,一開始也沒當回事兒,後來越來越頻繁,漸漸地開始看不清楚東西,而且看什麼總是缺了一塊兒。這令他憂心忡忡,就到當地醫院看病,被診斷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並給予激光治療。但是高先生左眼視力問題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完全失明了。
更可怕的是,高先生的右眼走上了同左眼一樣的老路。在經歷了看東西模糊不清,到看什麼總是缺一塊之後,高先生的右眼也被當地醫院診斷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進行激光治療。在於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診的四天前,高先生的右眼也同左眼一樣完全失明。但與左眼遭遇不同的是,一個月前,高先生在眼科醫生的建議下進行頸動脈血管超聲檢查時發現,他的雙側頸動脈均有重度以上狹窄的情況:“右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左側頸內動脈閉塞”。來宣武醫院就診後,急診給予高先生眼底熒光造影,認為右眼還有復明希望,遂進行急診眼動脈溶栓並收入院。
至此,高先生不禁疑問:眼睛看不清東西,怎會和脖子上的血管有關係呢?
相信不只高先生,許多讀者也不禁發出相同的疑問。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頸動脈病變導致的視物模糊。
首先,我們要了解高先生眼部最先出現的症狀——一過性黑曚。一過性黑曚是指:眼睛反復出現視物模糊的現象,每次持續幾分鐘,發作後視力視野正常,並且完全緩解,也沒有任何不適,所以極不易為大家所重視。這一症狀在臨床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當眼部血液供應長期缺乏的時候,患者會從“一過性黑矇”,發展為“視野缺損”甚至“完全失明”。這如同偏癱一樣,都是老百姓口中常說的“中風”的臨床表現之一。
其次,我們再來談談“元兇”——頸動脈病變。頸總動脈是大家都熟悉的頸部血管,為顏面部及顱內提供血液供應。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是頸總動脈的兩個分支,頸內動脈狹窄會對腦部血流產生影響,嚴重時會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即“中風”)。眼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第一分支,也是眼部血液供應最重要的血管。所以各種原因引起的頸內動脈重度及以上程度的狹窄都可以導致眼動脈供血不足。患者會因此產生眼部缺血性症狀,也有人把它形象的稱作“眼中風”。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高先生會因為頸動脈狹窄及閉塞,導致雙目失明。這就好比一條河流的下游乾枯,可以是由乾枯河段自身的問題所引起,也可能是由於河流的源頭早已堵塞。
話至此處,怎麼能把頸動脈病變這個“罪魁禍首”找出來呢?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請出“神探”——血管超聲檢查。通過此項檢查,超聲醫師可直觀的了解到患者頸動脈管腔內情況、斑塊性質及血液流動狀態,之後做出診斷,並評定血管狹窄的病因及程度。
圖1. 頸動脈解剖示意圖
導致高先生雙目失明的“元兇”已被我們找到,那麼高先生的雙眼視力還能挽回麼?
血管超聲檢查及動脈造影結果均證實:高先生的右側頸內動脈是重度狹窄,左側頸內動脈已經閉塞。
考慮到高先生左側頸內動脈閉塞時間過長,且眼科醫師認為右眼還有一絲復明希望,
所以神經外科醫師為他選擇了最適合的外科治療方式——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
現國際上已證實,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可明顯改善眼部視網膜中央動脈的供血情況。
手術用時僅70分鐘,就成功將阻塞高先生的頸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完整剝離,
讓原本細成一根頭髮絲的頸內動脈又重新恢復了通暢與活力。
術中顱內動脈超聲監測結果也已證實高先生顱內血流情況明顯改善。
圖2.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示意圖
手術的成功,一掃高先生及家人近一年來的陰霾。頸動脈斑塊的移除,不僅挽救了急劇惡化的眼部情況,也極大程度上減低了高先生再次“中風”的風險。視力的恢復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但令人欣喜的是高先生已暗暗下定決心,按時吃藥,戒菸戒酒,遵醫囑定期復查血管超聲檢查。
筆者想藉高先生的親身經歷告誡大家,出現類似症狀要及時就醫,並且建議在常規眼部檢查之外,加做頸動脈及顱內動脈的血管超聲檢查。很多“中風”患者早期都會有眼部症狀,但多數都被患者本人所忽視。故在發現眼部缺血症狀及體徵的早期行相關血管檢查,有助於及時發現頸內動脈狹窄,以免延誤治療。血管超聲檢查因其簡便且較為直觀的優點,為臨床所推崇,成為腦卒中篩查常用檢查之一。血管超聲檢查不僅可以診斷動脈狹窄,還能分析原因及狹窄程度,可進一步為臨床診療方案的確定提供協助。對於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而言,血管超聲檢查在病因診斷、術前評估、術中監測及術後隨訪過程中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預防“中風”,從關注我們的頸動脈開始!
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血管超聲診斷科羅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