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說話做事就是講究一個“尺度”,水滿則覆的道理大家都懂。做事不能太過,一旦逾越就有可能又不好的後果。
在中國,“中庸之道”四個字是怎麼也避不開的。
同樣的,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尤其是在交談時,該說些什麼、不該說些什麼、能說到什麼程度上,這個“度”是需要被仔細考慮的。
許多情況下的“知人不言盡”、“責人不苛盡”,既是一種免受埋怨的自保行為,更是延續友誼的君子所為。
君子責人,從不以一種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而是始終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的舒適感。
指責別人也需要一定的水準,才能真正讓指責有效,既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也能讓對方醒悟。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認為君子行事要敏捷果斷,而言語則務必要小心謹慎。
《論語·公冶長》記載了這麼一段對話: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意思是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擅長說話。
孔子回復道:“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就是說伶牙俐齒,咄咄逼人經常會被人厭惡,若是一味地口若懸河,觸碰到談話對象的痛點,那麼身邊的朋友必定會一個一個離開你而去。
現在的許多人,都喜歡捏住身邊朋友同事的瑣事秘密八卦個不停,把這當作是娛樂消遣活動為無聊的生活消磨時間。
然而,你自己以為的率性純真的真性情,卻是有可能直接葬送了你的友情。
你的真性情,是完全有可能在你沒注意到的時候傷害到別人。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言行不離道之規律中的人能夠活得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仍然存在於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知道看人背後的是智者,習慣從背後看人的是小人。看清楚一個人,心中有數就好了,也不必非點透不可。
“看清”和“看透”是一種能力,“不看破”是一種智慧。
“看清”和“看透”能夠讓我們活得更理性、更透徹,不看破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快樂、更平和!
一個人將這個世界的爾虞我詐、艱難險阻都看清楚、看透徹了,仍能對生活和未來充滿熱情與期待,充滿積極的進取之心,可以說是修煉到了不看破的境界了。
《菜根譚》有言:
山之高峻處無木,而溪谷回環則草木叢生;
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魚鱉聚集。
此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高山多險石,湍流流速太快,都不是生物適合生長的環境。
用來與人相比,那麼就是說一個人若是要求嚴格,對人苛求太甚,那麼必會淪落到“人至察則無徒”的地步。
對於他人的過失,中國古人的智慧就是認為可以進行適當批評,並且要講究分寸:“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指出別人不好的地方,不要過於嚴苛,要想到他是否能夠受得住。
1952年,周恩來總理率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打算談一下中國“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建項目的計劃。
到達蘇聯後,週總理集結人力逐字逐句討論修改“一五”計劃的草案,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
印刷前,又特意叮囑一位同志負責最後核實。
不過,週總理之後發現核對後的稿子仍有差錯。但他並沒有直接批評校對的同志,而是第二天,周恩來在代表團駐地與大家共進午餐,特地去和這位校對的同志碰了杯,笑著說了一句:“罰酒一杯吧!”
這種做法既點出了這個同志的錯誤,又沒有讓他在眾人面前難堪,這當然比板著臉一個勁兒地苛責要高明得多。
呂坤在《呻吟語·慎言》中說:
責人到閉口捲舌、面赤背汗,猶刺刺不已,豈不快心!然,淺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過七分,須含蓄以養人之愧,令其自新,則可。
不留情面地責備別人,直到對方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仍還不止不休,這樣做儘管能夠逞一時之快,其實卻暴露了批評者自己心地狹窄刻薄。
所以,君子責人掌握必要的尺度,火候決不超過七分,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使對方感到慚愧,良心發現,從而改過自新。
君子責人,從不以一種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而是始終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的舒適感。
責人過於苛刻,就會讓對方感覺到嘲諷挖苦的壓迫感。
久而久之,大家都會因為厭惡、恐懼而漸漸疏遠你。
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戲謔有度。
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
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
得理不必爭盡,留些寬容;
凡事不必做盡,留些馀德。
口,不能隨心,得有尺度;
欲,不能隨性,得有節制。
塵世的喧囂,皆因人心;
世間的浮躁,皆因人言。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
心是一桿秤,稱人先稱己。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做事要留有餘地,
說話要留些口德。惡語出口不足以喪身,卻足以喪德,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
王陽明說:“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學問必須落實到自身實修上,
如果只是責備別人,就會只看見別人的不對,看不到自己的錯誤;
如果自身踐履,會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哪有工夫去責備別人?
與人為善,於己為善;
與人有路,於己有退。
他人有過不究,於人有恩莫念。愛人先愛己,責人先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