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養育男孩,魚爸
1
做了父母後,我好像管不住自己的嘴了。
看到兒子在餐桌上把菜扒來扒去,我就會忍不住跟他嘮叨。
從餐桌禮儀開始,一直說到做人做事。
兒子默默聽著,最後卻總是他幾乎崩潰地叫停。
本來是好事,卻因為喋喋不休,讓孩子好好的心情沒了。
如今還小小的他,還不會放下碗筷,直接奔自己房間裡頭,鎖緊房門跟我抗議。
但還大一點又會如何呢?
有媽媽說,總是挑剔孩子,真的是一種病,得治!
太多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小問題,也會拿著放大鏡看,總覺得少說一句,孩子就會變壞了。
結果焦慮來了,覺得孩子這裡不好,哪裡也不好。
滿眼都是問題,為什麼孩子就不能像我期待的那樣呢?
很多的父母,抓住一切機會在跟孩子講道理。
週末,我帶孩子在廣場玩。
看到兩個男孩打架,有一個孩子被媽媽拉到一旁。
從他為什麼要打架說起,然後說帶他艱難,又順帶提及他的成績怎麼沒有打架這麼起勁。
說了10多分鐘還在那喋喋不休。
孩子的眼睛一直游離,望著邊上玩耍的伙伴。
媽媽的這番話,他沒有聽,也許他已經聽過上百次,上千次了。
2
我們總是挑剔孩子,可是孩子呢?
孩子很少挑父母。
記得看過一個小視頻,研究人員將母子分開在兩個空間的環境下,讓媽媽和孩子分別給對方打分。
有意思的是,當所有媽媽數落著孩子最大的缺點並都給出7,8分的時候。
隔壁房間接受采訪的孩子們卻不約而同地給自己的媽媽打出了滿分,甚至有的高呼著1萬分。
看到孩子們的視頻,很多媽媽淚如雨下,流露出深深的慚愧。
幾米在繪本《我不是完美小孩中》說,大人天天哭窮,卻天天購物;大人整天抱怨時間不夠用,卻花很多時間看電視;大人只會管小孩,卻從來不好好管管自己。完美的大人根本不存在,苛求我做個完美的小孩是多麼不合理呀。
跟很多人一樣,我其實也是最不喜歡被人嘮叨的人。
一聽到有人朝著我嘮叨就覺得整個人好像長滿了倒刺,隨時準備撲上去一樣。
記得我整個童年都是在奶奶的嘮叨聲裡度過的。
那時候,她嘮叨的不是我學習成績怎麼樣,而是我看電視的時間長了,我玩的時候忘記時間了。
因為地裡頭的活要幹。
到了中學的時候,我主動跟她談:“不要再嘮叨我了,你就把任務告訴我,我自己安排我自己的時間。”
那時我很驕傲,因為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了。
每次回想都能感受到當時的美好感覺。
並且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品嚐到獨立自主帶來的自由和快樂。
但是為何自己做了父母,卻變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模樣呢?
因為內心那個小小的自己常常會冒出來。
而且會不自覺地用當年父母對待自己的方法對待孩子。
我們都逃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
但這不能成為我們成長的絆腳石。
所以做了父母,要好好去愛自己的孩子。
假如你對孩子發過脾氣,不知有沒有發現?
發脾氣兇完孩子。
你的內心會很後悔,那是因為覺得傷害了自己愛的孩子。
除了後悔,還有一種痛苦縈繞心頭,難以驅散。
那是因為你又一次傷害了內心的那個自己。
因為很多人小時候被父母吼過,內心留著傷疤。
如今自己像父母當年一吼,這個傷疤就撕裂了。
真的疼!
3
明明很愛你,但是一開口就傷你。
這往往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愛太猛,過度了。
我們很多爸媽,最大的問題就是“控制欲”太強,總是以一副過來人的面孔,跟孩子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你還不聽我的!”
而且三觀超級正。
孩子交朋友不能找那些穿衣打扮看上去不三不四的。
工作要找體面的,最好是公務員。
讀書要讀名著和教輔,不能看雜書分神。
其實這都是愛啊,為人處理的方法啊。
只是有時候這樣一開口,就變成了說教。
沒有去聽孩子的想法,結果只會讓孩子反感。
我有一個親戚,他的兒子今年要準備中考。
小伙子每天都聽著媽媽念叨,聽多了就關緊房門,不讓媽媽進去。
沒想到媽媽站在門口繼續念叨。
有一次他跟同學去了一趟網吧,足足被媽媽念了一個星期。
“你不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嗎?你還不努力,將來誰能幫你啊!
還去跟那些同學瞎混,人家不努力沒關係,因為家裡頭有門路的,要么是家裡有錢的。”
媽媽最關心的就是他的成績,希望他能進重點中學。
結果他的學習成績越補課反而越差。
我跟他媽媽說:“不要總是念叨,你這是給孩子無形的壓力。”
“不給壓力他不會努力。”
“你一直把他當心肝寶貝,什麼都慣著,沒吃過苦,他覺得生活是甜的,努力還是不努力都一樣。”
“後悔也來不及了,我只希望他能加油。但是他好像越來越不聽我的話了。”
“你知道他的想法嗎?”
“他有什麼想法,他唯一應該有的想法就是考上重點中學。”
結果孩子變得沉默寡言,每次在學校的情況也閉口不談。
這讓她更著急。
一著急就嘮叨,一嘮叨孩子就躲著她。
親子關係到了冰封狀態,弄得一家人每天都愁眉苦臉的。
4
嘮叨是一種病,得治!
真正能幫你治療嘮叨的,首先是親子間彼此的信任。
你要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他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要相信孩子,就算你走哪條路,爸媽都支持你。
因為我們相信你會做得很好。
另外,也要獲得孩子的信任。
好的父母,話不多,反而能收穫一個對自己知無不言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還能跟你好好說話。
那這樣的家庭教育基本是成功的。
可惜的是我們太多的父母。
不願意聽孩子說話,而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孩子的生活。
父母總是害怕自己一鬆手,孩子就會變壞。
其實哪裡有那麼恐怖呢。
人生真的只有一條道嗎?
反而你那焦慮地情緒和喋喋不休的嘮叨更恐怖。
做父母,如同修行,要去獲得底氣和自信。
我們的原生家庭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還有機會給孩子一些美好的東西。
比如相互的信任、平等的交流、民主的家庭氛圍。
還有平和的情緒、努力的行動的態度。
這些都不是天生的。
需要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自省、改變、完善。
當父母有了自信和底氣,才能給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就算孩子將來有一天跌入人生低谷,或者遭遇了失敗,也不會從此一蹶不振。
而是會重拾父母埋在他心底的那份自信和底氣,一路向前。
當然,我們都明白,很多時候的嘮叨,就是愛。
只是跟孩子的交流方式,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
還是要好好管住自己的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