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必有失,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只是人們不曾留意或是未曾意識到而已。
上帝是公平的,讓你得到的同時必然要有所失,
物質得了精神失,精神得了物質失,物質和精神都得了,
那失去的就更加可怕,得了不該得的,就要失去不該失去的。
何謂得與失?有時看上去是得了,其實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失去,
有的失去或許還可以得,而有的失去就是永遠的失去了。
取捨之間更是有得有失,取此而失彼,就像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一樣。
如今現代人在拼命追求所謂的得,哪裡意識到你也同時在失去,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捨與得吧,
有捨才能有所得,舍小而得大,
反之就是因小失大了,先失而後得,或先得而後失,就在個人的造化了。
得與失,人們更看重的是前者,
在失去時,也許不以為然,而在得到時卻可能更加的心安理得。
如果能夠平靜和坦然地看待得與失,
並且能夠正確地衡量得與失的價值,那也許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在取取捨舍、得得失失中重複著。
人的一生,總在得失之間,在失去的同時,也往往會另有所得,
只有認清了這一點,就不至於因為失去而後悔,就能生活得更快樂。
生活中,人都是歡喜得,不歡喜失,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有句話說: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所以《佛光菜根譚》說: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
有時候,失去了金銀財寶,但得到了一家人的安全;
失之固然可悲,得之也能可喜。
有的人得了一些酒肉朋友、冤家債主,失去了道義之交、有情有義之友;
如此得失,也甚感不值。
周文王得到姜太公而建立周朝,奠定八百年基礎;
劉備得臥龍、鳳雛而有天下,可惜鳳雛早逝,臥龍忠心為國,也能造就三國鼎立之勢。
唐三藏玄奘大師得到窺基,而能將唯識宗大為發揚;
惠能大師得到神會,而使南宗的大法弘傳全國。
可見,只要正視人生的得失,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潔;
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麗。那麼,如何正視人生的得失呢?
首先,對於得失,態度要坦然。
所謂坦然,就是生活所賜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屬於你的,就不要自尋煩惱,此其一;
其二,就是得失皆宜。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憂,憂而不慮。
這種態度,比那種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態度要開朗,比那種得不喜,失不憂的淡然態度要積極,要有熱情。
因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計是不現實的。
該得則得,當舍則舍,才能坦然地面對得與失,找到生活的意義。
這樣的得失觀才是比較客觀而又樂觀的。
其次,對於得失,認識要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
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應失的。
誰得到了不應得到的,就會失去應該擁有的。
當嗜取者取得不義之財的同時,就失去了不應失去的廉正。
因此,當得者得之,當失者失之。
再次,對於得失,取捨要明智。
必須權衡其價值、意義的大小,才能在取捨得失的過程中把握準確,
明白該得到什麼,不該得到什麼;
該失去什麼,不該失去什麼。
比如,為了熊掌,可以失去魚;
為了所熱愛的事業,可以失去消遣娛樂;
為了純真的愛情,可以失去誘人的金錢;
為了科學與真理,可以失去利祿乃至生命。但是,絕不能為了得到金錢而失去愛情,
為了保全性命而失去氣節,
為了取得個人功名而失去人格,
為了個人利益而失去集體乃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人生,
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
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復。
尤其,得人容易,得人心難;
得人心難,失人心容易。
得失之間,富含人生哲理也。
人生苦短,歲月無情,風雨難測。
人生,有如一輛高速行駛的單程列車,有去無返;
車廂有時人多擁擠,也有時空曠寂寥,人生有得失,也會有悲喜。
回首過往,有成功的喜悅,也有遺憾的欠缺;
有過痛徹心扉的感覺,有過抱憾終生的困惑。
無論人生多麼精彩和成功,多麼沮喪和失敗,不外乎得失二字。
破鏡可以重圓,但是會有裂痕,不如換掉,會有一份好心情;
處心積慮未必能果,放手後退未必能錯,一切隨緣就好,功過得失自有判斷。
絕望時,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會有新的希望;
快樂時,保持一分清醒,勝不驕,敗不餒,進退自如。
人生,沒有永遠的高歌猛進,也不可能總在低谷徘徊;懂得取捨,學會妥協。
如果一個人只知道索取,就會變得飛揚跋扈,貪得無厭;
如果只在乎自己的得失,則會停滯不前,裹足難行。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趟不過的河,需要一顆淡然平和的心態,笑看花開花落,淡看雲卷雲舒。
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
已經失去的,留作回憶。
人生有如坐列車,風景再美只是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