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站在你的角度看我,你看不懂。
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價值觀,行為方式,愛好,偏好都不盡相同,
所以,
不要強求一個不懂你的人猜出你的心思,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身上,
這樣會讓別人覺得你自以為是,
這樣也會讓自己覺得尷尬。
任何事情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都不一定是一樣的。
就同看人是一個道理,從偏的角度看去,很大機率只能得出偏見。
而且很多人與事,只要參合了“我”的主體在其中時,
“我”可能會很主觀地審視“他”,所以需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雖然很多人都會覺得,為什麼老是要我去為誰想,但誰都不來為我想。
但是我們需要明白,如果每個人都做到為別人先考慮,那自然會有人考慮到你,很多東西是相互的。
我們的付出不是為了回報,但付出有機率得到回報。
所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是相互理解不可或缺的心理機制。
生活中,我們走在馬路上,別人不小心弄髒了你的衣服,
對方首先說:“對不起,不好意思”,你還是不依不饒的態度,
讓對方下不來台,很尷尬的話,想想對方當初的心情是一種什麼樣的痛。
反之,我們說:“沒關係,你又不是故意的”,對方對你的印象又會如何,
嘴裡不說,心裡也會極其佩服你個人的大度,對你刮目相看。
工作中,各個部門相互之間的溝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同樣一句話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會是不一樣的結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別人,
卻很少從別人的角度去想,顧及別人的感受。
我們總是要求別人太多,反思自己太少,苛刻的多,寬容的少。
事實上,我們更需要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一種將心比心的理解。
畢竟,與人方便,就是與自己方便;寬容了別人,也就是解脫了自己。
有時候,倘若我們善於站在別人的位置上看問題,
就能從內心深處理解別人,更接近、更符合事實,也容易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慈悲之心,
使別人易於接受,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矛盾就會少很多。
《馬太福音》中有句話: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並不是委曲求全,放低自己抬高他人。
而是當大家都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
你的做法,通常會更容易讓人所接受,也會幫你贏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換個角度,為別人著想,也等於是在給自己增添榮耀。
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就是換位思考。
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就不會過多的責怪他人,讓人際關係更融洽。
一帆風順的人實在太少,當你與對方有不同意見時,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就能明白別人為什麼這麼做了,
從而為問題找到解決方案。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中就不會有怨氣,生活就更加和諧。
生活中有許多的精彩,也有許多的無奈,關鍵是你用哪種角度去看待。
如果你沮喪的看待美好的事物,生活的色彩依然是黑白;
如果你欣喜的看待生活中的磨難,你會感嘆這是生活所賦予你的寶貴財富。
可見生活的意義,不在乎質量的好與壞,而在於用怎樣的角度去看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