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就像是一個窗口,從這個窗口進入不了人的內心,但可以對這個人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說出的話,其實就是在表達自己的內心,能帶給人最直觀的感覺。所以,怎麼說話,說什麼樣的話,往往代表著一個人的學識,人品以及能力的體現。若是一個人沒有太大的格局,說出的話都是一些瑣碎雞毛的事情。
若是一個人有比較高的層次,會問出一些直擊靈魂的東西。說出的話也能帶給人更多的啟示,能讓人思考更多東西。
一個人說話的方式和姿態,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和層次。
德謨克利特在《著作殘篇》中寫道:“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語常常比黃金更有效。”
從一個人說話的樣子和內容,就能感受到一個人有多麼深的文化底蘊,智商是否夠高,情商又是在怎樣的一個層次。
*****1、一個人說話的樣子,就是他內心所呈現的樣子*****
學誠法師說:“你說的話,其實就是別人眼中的你。”
《鹿鼎記》中韋小寶去山上替皇帝出家,因為阿珂和鄭克爽有一些誤會,鄭克爽帶著蒙古王子一行人去少林寺要人,方丈和韋小寶接見了眾人。
蒙古王子挑釁,說少林寺都是貪生怕死之輩,一文不值,狗屁不如。罵得很不堪,可是方丈和韋小寶不氣不惱。
韋小寶不動聲色地上前,說自己確實什麼都不如,而蒙古王子是“有如狗屁,值得一文”。一句話就把對方懟得啞口無言,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一個人內心的學識,內心是否良善,都能從一個人說話的方式中體現出來。
一個人是否有本事,或是頭腦足夠靈活,和表達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不動怒,四兩撥千斤,你說我不好,那麼你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張口就是粗話,這樣的人其實就是在說自己。
若是有真才實學,不會出口傷人,而是會謙遜有禮,知道分寸。若是不尊重他人,也不要想對方會尊重自己。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的,輕視他人,自己也不會有好下場。
善良之人,說出的話自然也會經過深思熟慮,不會讓他人難堪,也會給自己留有一定的餘地。
*****2、不會說話的人,打不開人生的局面*****
在《嚮往的生活》這檔綜藝節目中,魏大勳在聊天的時候說起過這麼一件事。他對導演發牢騷,說是自己的演技被群嘲,其實不是自己的責任,是導演讓自己這麼演的。
言下之意就是自己替導演在“背鍋”,可是他這樣說話,打倒了一片導演,何炅立刻感覺出此話不妥,於是立刻接過他的話音說:“他是在說我導演的《梔子花開》吧……”
若不是何炅接過話頭,替他圓回場子,自己說錯了話,還不自知。
不會說話的人,往往容易作繭自縛,容易畫地為牢。
不會說話的人,容易推卸責任。在出問題之後,不考慮自己身上的問題,會把別人的問題說一個遍,這樣的人難以得人心。
不會說話的人,雖然說的不是全無道理,但是說出的話,讓人聽著不舒適,便難以有好的人緣。他人也不願意找這樣的一個人進自己的團隊,不會再有下一次的合作。
有些時候,真是單純地發發牢騷,可是說話的時機不對,表達的方式有問題,就會讓很多人誤解。大家傳來傳去,“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想要再有好的口碑,就是很難的一件事。
*****3、會說話,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修養*****
一個人,會說話,能把話說在點子上,一句話就能定乾坤,一句話就能分勝負。不要總是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說得再多,都沒有用,反而還會給自己“招黑”。
不會說話的人,很容易給自己樹敵,讓自己的路變得越來越窄。這樣的人往往考慮事情也會很片面,做事也成不了太大的氣候。
人生路上,學會說話,人生會不斷往高處走。
人若能好好修煉自己說話的水平,能在一個比較有趣的氛圍裡,說明自己的來意,並且表達出自己的誠意,那麼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會說話,是展示自己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學會說話,知道和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能把話題進行下去,不會在不經意間得罪什麼人,能讓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到相處的樂趣。
會說話,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修養,能給人極高的舒適感,得到他人的認同與讚許。
說話是人與人交往最常用的一種手段。
怎麼說話,是一門大學問。心中有城府的人,不會亂說話。有大志向的人,說出的話都會有分量,不會任性妄語。
紀伯倫說:“雖然言語的波浪永遠在我們上面喧嘩,而我們的深處卻永遠是沉默的。”
人的思想是很複雜的,要想用簡單的三言兩語就字字珠璣,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還能讓聽的人能夠接受,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說話的姿態,決定了你的格局。
遇人、遇事別心直口快,要“三思而後行”。真正有層次和格局的人,是想了很多遍,考慮得比較周到細緻的時候,才會把話說出口。
一個人,
能說出讓人信服的話,這個人便具有潛力。
能說出讓人開心的話,這個的人緣往往不會差,做事情也能事半功倍。
能說出讓人感動的話,這個人便能以情動人,能結交更多朋友。
若是想成為一個有實力,有能力的人,那就從說話開始修煉。說話的狀態,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