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工藝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
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清嘉慶·淡描青花飛天蓋碗·武漢博物館藏
清乾隆青花瓷獅子滾繡球紋鼻煙壼·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青花花卉貫耳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
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盤·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青花紙搥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青花魚龍變化高足盤·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青花鯉躍龍門折沿盤·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青花罐·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
清康熙青花瓷龍紋蓋罐·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青花纏枝番蓮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青花小罐·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嘉靖青花雲龍獸耳環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嘉靖窯青花番蓮大腹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明萬曆·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武漢博物館藏
明萬曆窯青花龍鳳八方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正德窯青花雙龍紅雲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番蓮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弘治·青花蒜頭團花紋瓶·武漢博物館藏
明弘治青花梵文盤·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四季花卉紋蓋罐·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鴛鴦戲蓮罐·武漢博物館藏
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菱花口盤·武漢博物館藏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園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青花穿蓮鳳紋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青花歲寒三友紋鐃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青花雲龍扁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青花人物扁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洪武青花穿蓮夔龍紋高足杯·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罐·上海博物館藏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武漢博物館藏
明永樂青花刻藍地白龍梅瓶
清雍正白地青花花卉天球瓶
清乾隆冬青釉青花花卉夔耳瓶
明永樂青花龍紋天球瓶
明嘉靖青花番蓮八寶鼓式三足爐
清康熙青花番蓮紋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