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爸媽媽可能會發現,寶寶1歲以後,開始變得很容易哭鬧,一旦沒滿足他的要求,或者啥事沒依著他,他就又哭又鬧。
比如他吃飯的時候,喜歡拿著勺子玩,你一制止,他就開始哭;他在外面看上了喜歡的玩具,你不給買或者不讓他玩,他也會哭。
一般家長就會習慣性把這些行為歸結為“ 寶寶越大越調皮了”。
可是寶寶到底為什麼哭鬧呢?不滿足他就哭鬧該怎麼辦呢?
寶寶哭鬧常見原因
其實寶寶到了這個階段,還不會說很多話,哭仍然是他能想到的唯一的表達方式。
但是他的認知、動作等各方面能力是不斷發展的,他的需求和想法會隨之變多。
1、表達自己餓了、困了等需求
寶寶還不能明確和媽媽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在這個階段,他餓了、困了、尿了或者想要媽媽抱抱,仍然還是會用哭的方式讓你知道。
2、行動不想被限制,用哭來反抗
寶寶感興趣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多,探索慾望比較強烈,什麼東西都想要摸一下,什麼事情都想要跟著做一下。但是媽媽這個不讓碰,那個不讓做,只能哭。
比如寶寶看到媽媽在掃地拖地,也會想要去拿掃帚和拖把;
看到媽媽在用洗衣機,也想要爬上去按一下按鈕;
甚至看到大人在吃東西,也都會跑過來抓一把直接放進嘴裡。
當媽媽不讓做的時候,他就會哭。
3、渴望獨立做一些事,但心有餘而力不足
1 歲之後,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想要自己獨立做一些事。
但由於認知能力、精細動作、協調能力等還沒有發展到相應水平,常常失敗,容易因此而哭鬧。
比如,寶寶想要自己拿筷子吃飯,可是夾不起來的時候就會生氣哭鬧。
如何讓寶寶減少哭鬧
1、教寶寶用哭鬧以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這個階段,寶寶已經可以理解你說的大部分話了,可能還會說幾個簡單的詞語,如爸爸、媽媽、抱抱等。
在寶寶想要表達自己想法時,可以多引導寶寶說話,比如寶寶想要吃香蕉,你可以引導他說:“寶寶,你要不要吃香蕉,你說要,媽媽就給你吃。”
或者教他用一些身體語言來表示,如:用手指、點頭、搖頭等。
2、幫寶寶梳理情緒,讓他知道哭鬧並不能達到目的
如果寶寶正在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時,媽媽可以引導寶寶:“你一直哭,媽媽不知道你要什麼,你告訴我或指給我好嗎?”
然後幫寶寶梳理他的情緒並說出來,比如“你想要這個玩具,可是你拿不到,你很著急。”、“媽媽不讓你碰那個紅紅的水壺,你很生氣。”
讓他慢慢知道哭鬧並不是表達自己要求和情緒的唯一方式,而且哭鬧這一招並不能達到目的。
但是千萬不要在寶寶哭的時候和他講這些道理,和大人一樣,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往往聽不進別人的話。
所以媽媽要先安撫他,讓他安靜下來。
3、寶寶想獨立做的事情不要幫他做,也不要打擊他
這個階段的寶寶,很喜歡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嘗試。
他想做獨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要直接替他做,也不要在他自己做失敗後哭鬧時打擊他,說一些類似“你自己做不好,還要哭”的話。
應該先安撫寶寶,然後鼓勵他多嘗試幾次,如果寶寶還是沒有做到,告訴他:“這次沒有做到沒關係,下次我們繼續練習,多做幾次就可以啦。”
或者給寶寶做一些示範引導他去完成,如果寶寶願意媽媽幫忙,則可以配合他一起做。
這樣的話,寶寶就不會每次都以哭鬧收尾了。
4、用“你可以做”代替“不要做”
在這個階段,寶寶可能會做一些在大人眼裡是“不正確”的事,但寶寶自己不知道。當大人制止他的時候,他可能就會因為滿足不了而哭鬧。
這時候,媽媽可以用這兩個方法。
轉移注意力
比如寶寶想打人的時候,可以拿一個球吸引他,讓他過來和你一起玩球,這樣他的注意力就被轉移到玩球這件事情上了。
強化正確的行為
比如寶寶在吃飯時亂扔食物,媽媽不要直接和他說“你不可以扔食物”,這樣寶寶記住的很有可能只有“扔食物”這個行為。
媽媽可以告訴他:“你不吃的時候,可以把食物放在餐桌上。”那麼寶寶記住的動作可能就是“放在餐桌上”。
這樣的話寶寶就不會因家長不讓他做什麼事,覺得被限製而哭鬧,還能學會更多正確的做法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