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泰國武里南府普太頌縣湖中惊現一條“怪魚”。只見它身長約1米,重達11公斤,全身深灰色,頭嘴像鱷魚,軀幹像烏魚,尾巴卻像鯰魚。其嘴里布滿獠牙,軀幹上有厚厚的魚鱗。這種樣貌詭異的水生怪物吸引了眾多好奇的人前來一開眼界。
一探究竟,嚇了一跳。原來這條“半鱷半魚”的生物是一種名叫“福鱷”(Aligator Gar)的史前魚類,中文學名鱷雀鱔。比恐龍還早出現在地球的魚類,已生存一億多年。儘管這種魚幾乎沒有天敵,如今竟快要瀕臨滅絕。
史前魚類活在今天
由於,這種魚吻部前突,上下顎密布兩排匕首般鋒利的牙齒,形似鱷口,因此得名鱷雀鱔。
其是北美洲南部特產淡水巨型食肉魚。化石始自上白堊統,屬史前魚類,有著活化石之稱。古時遍布北美、歐洲、印度及非洲,現在見於北美東側、中美和古巴等地。
它是現存7種雀鱔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魚身呈長筒形,可及3米。據記載,還有人見過4米多長的。一歲大小的鱷雀鱔體長可達0.9-1米。體重超過160公斤,雌性比雄性略大。
1951年,在德克薩斯州一名叫比爾•弗爾瓦德的人,用輪竿釣上來的鱷雀鱔重量達279磅,這是迄今釣獲這種魚最重的一條。
鱷雀鱔每年5-8月交配產卵,雌魚每次產下14-20萬枚卵,只有極少數僥倖躲過天敵成功孵化,卵呈淡綠色,卵上包裹劇毒,粘附於水草或礫石上,孵化期約6-8天,雄性6歲左右性成熟,雌性則長達11年,壽命26-50年,最高紀錄75年。
這種魚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河流、湖泊、沼澤等淡水環境中,偶爾進入河口或海濱等鹹水區活動,單獨生活。白天通常浮在水面上曬太陽,隆冬季節潛入深水區休眠。
最近研究表明,鱷雀鱔沒有嚼的功能,進食只能靠吞,一般會一口吞下自身1/4的食物。由於沒有強勁的咬合力,不會主動功擊體形大於自身一半的獵物。由此,人類的體積一般不是其目標,目前還沒有發現鱷雀鱔吃人的現象,除非受到攻擊。
比食人魚還兇猛
鱷魚大嘴、鱗狀皮膚、滿口獠牙……鱷雀鱔一張口,相當霸氣,當人們看清它怪怪的真容時,不寒而栗。
這種肉食性魚類異常兇猛,幾乎所有水里的活物它都吃,包括各種魚類、甲殼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中小型哺乳類以及腐肉。活脫脫是“只要吃的飽,就能活得好”的江湖實力派大佬。
江湖上盛傳鱷雀鱔有著“金剛不壞之身”。它全身覆蓋著一層鱗質的超硬琺瑯質魚鱗,硬度與人的牙齒相當,連鱷魚都咬不透,如同鋼盔鐵甲護體防身。美洲印第安人有時會拿它的鱗片作為寶石。
鱷雀鱔在河水里幾乎沒有天敵,那銳利的牙齒,發達有刺的下顎,一旦咬住獵物後緊緊不鬆口,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
那麼,讓鱷雀鱔與食人魚對決,會發生什麼?
國外有人做了一個試驗,把鱷雀鱔和三條食人魚放在一個水池裡,只見鱷雀鱔追著其中一條食人魚一口鉗住,其餘兩隻食人魚只嚇得四處竄逃。顯然,鱷雀鱔以絕對壓制力的氣場降服了食人魚。
幾乎無天敵卻瀕臨滅絕
鱷雀鱔是“世界十大淡水兇猛魚”之一,又稱“淡水殺手”。
美國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一開始鼓勵捕殺鱷雀鱔,後來發現亞洲鯉魚比鱷雀鱔更難以控制,氾濫成災,因此決定放生鱷雀鱔來幫助消滅鯉魚。由此,美國德克薩斯州不少水庫裡有很多鱷雀鱔,以至於漁民將它們捕獲運到魚市出售。由於這種魚數量很大且對其他魚類有害,德克薩斯州“公園和野生動物局”發放許可證,允許商業性捕魚。
鱷雀鱔一開始是作為經濟魚引入國內,但由於市場性不高,有人拿來作為觀賞魚。結果發現這種魚雖然猛,但觀賞效果上有局限性。而且,不久便發現其很能吃而且長得極快,一旦混養,很容易造成其他魚類餓死,或者被牠吃掉。所以有人想到處理掉它,比如放生或丟棄到池塘或湖中等天然水域中。
而進入我國水生生態系統的鱷雀鱔,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加之繁殖能力強,所以極有可能給本地魚類帶來滅頂之災。如同外來物種入侵,對我國的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安全帶來嚴重影響和危害。
就在今年2月9日,廣州白雲湖出現大型不明魚類,專家判斷有可能是鱷雀鱔。
“鱷雀鱔生性兇猛、生存能力強,在我國缺少天敵,將對土著魚類構成極大威脅,嚴重危害當地生態系統。較大的鱷雀鱔一天可以吃幾十斤淡水魚,一個池塘或養殖水域有一二條這樣的魚,可以將池塘里養的魚都吃光。”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資源養護處處長羅剛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由於什麼都吃的緣故,鱷雀鱔棲息的水域內很少有其它魚類生存,因而被漁民們視作不祥之物,因此各地政府為了保護水體生態系統而批准大量捕獵。現如今,鱷雀鱔已瀕臨滅絕。美國動物協會已將其列入瀕臨滅絕動物。
真不知這種屬史前魚類的怪怪身影,在人類的視線中還能停留多久。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