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周圍一定存在著這麼一種人叫做:“老好人”,他們和誰都好,對誰也都友善,但是這種人往往沒有什麼特別要好的朋友。
記得在以前那個老小區住的時候,有一個鄰居我們叫她吳姐,這個人可謂是“八面玲瓏”,整個小區幾乎沒有不認識的人。
她和每個人都能說上話,和誰都好,不管是任何一家有事,她都會去主動幫忙,但是背地裡真的說她好的人並不多,而是覺得吳姐這個人太“假”,甚至有些左右逢源。
在吳姐身上似乎所有的事都不叫事,她在外人面前總是笑嘻嘻地,可總讓人覺得琢磨不透。
可能吳姐給人的感覺是大大咧咧的,一深入交往,卻發現她並非我們所看到的那樣。
我們身邊總會有這麼一類人,他們看起來特別的大方,但是卻沒有什麼真心的朋友,這類人大多會覺得委屈,又或者是有疑問:“為什麼我對你們都好,但是卻沒有人真心對我。”
這類人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一邊再打著大方的藉口去討好別人,一邊又想要從別人身上獲得某些利益需求。
個人情緒壓制:大方的人,大都選擇克制自己
人都是有私慾的,一個在外人眼裡總是大方的人,意味著把太多的克制留給了自己。
他克制自己的需求,克制自己的情緒,努力在外人面前裝扮出最好的一面。這類人一直都在去討好別人,卻唯獨不去討好自己。
克制對於個體來說是殘忍的,大方的同時也把屬於自己的東西拱手讓人了。
一直以來這類人去討好著別人,卻又隱藏著自我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態度。
他們就像是帶著“大方”的標籤,然後選擇隱忍,委屈,壓制內心的想法。
曾經遇到過這麼一個受訪者,在同事眼裡他是別人眼裡的好好先生,因為他一直秉著“吃虧是福”的原則做事。
無論是關係和他好的,還是關係和他不好的,都找他幫忙。
白天他總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一到了深夜,卸下面具,他就覺得自己特別的孤獨,甚至覺得委屈。
還有一次幫忙別人之後,自己就背地裡哭,這種大方換來的情緒體驗並不健康。
正是因為他一直選擇隱藏自己的需求和軟弱的一面,所以很多的人選擇去忽略他的感受。
真心朋友的定義
那些大方的人沒有拿真實的情感和別人交往,所以自然得不到真實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之間既是相互吸引的,又是彼此之間能夠看清楚對方缺點的。
我們願意把缺點暴露給對方,也通常是放下心理防備的時候,相反,我們一直克制著,恰恰是心理上的全副偽裝。
這樣的友誼顯然太過於完美化,也不能夠真正地建立起和諧的關係。
一個總是愛處處大方的人,其實和兒時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心理專家武志紅教授就說過:“中國式教育,希望孩子懂事,不要給大人添麻煩!但往往太懂事的孩子,也將自己封閉在孤獨之中!想活出你的生命力,不要怕麻煩別人!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法建立。”
打破常規,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大方的人總是在付出,卻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溝通和交流。真正聰明的人,是敢於打破常規,去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
放下你的心理防備,去展現給別人的你缺點,大膽訴說你想要的,這樣才能夠在互利之中尋求關係上的遞進。
相反,你的客套,你的大方會讓人情不自禁的有些遠離。你的不真實,讓人難以與你靠近,即便你再大方,別人卻會覺得沒有和你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同而產生距離。
那些大方的人,在外人看來是無所不能的,就好像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一樣。
這類人扮演者兒時懂事的角色,不去給別人製造麻煩,相反,還處處給他人去解決問題。
成人之後,如果我們一直將這種固化的“懂事”延續下去,也就成為了外人眼中的大方,時間久了我們只會固守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不斷地感受著孤獨,這才是最令人傷心的。
真心朋友的建立需要互利互惠,更需要彼此敞開心扉,你的大方無非是想要別人認同你,
可是在一個真心想要幫我們的人面前,他真正想看到的恰恰是你不那麼完美的一面。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就是一個共濟的過程,你幫了別人,別人回饋與你,這樣才能夠得到最大的情感表達。
參考資料:《交際關係》、《人格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