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在院子裡鑽研棋局,有人前來拜訪他:
“聽說你是世上最懂圍棋的人,你能看出,棋盒裡有幾枚棋子嗎?”
棋手笑了笑說:“黑子181枚,白子180枚,總共361枚。”
誰知對方反駁道:“不對!只有360枚。”
然後拿出手裡藏著的一枚棋子。
棋手的學生認為對方侮辱老師,便和他爭吵起來,聲音越來越大。
棋手觀察那人一陣後,答道:“確實是我能力不足。”
來人說:“哈哈,我贏了你”,然後心滿意足地走了。
學生不忿道:“這明明是上門找茬,老師憑什麼認錯。”
棋手解釋道:
“既然你知道他是來無理取鬧的,為什麼還要理呢?如果不讓他滿意,爭個三天三夜他也不會走,反而浪費了時間。”
層次不同的人,無需與其爭辯。
《聖經》中有句話:
“盡快同意反對你的人。”
只要自己是對的,面對那些無端指責,就不用再多說什麼了。
正如卡耐基所說:
“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
明知無法戰胜對方本質上的狹隘,進行爭辯只會損耗精神。
這時不如不爭不辯,因為層次不同是爭不出結果的。
01
層次不同,解釋有意義
我觀察過很多“爭論”的場景,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爭論。
而是話語不對等的尷尬抬槓,情緒上的升級,繼而出言不遜。
話語不對等,指的是雙方不在一個語境,也不在一個層次下交流。
所爭所論,風馬牛不相及,只會損耗心力。
比如有一次我談到歐洲人的素質,就有一人大為不滿。
他數落我給外國人塗脂抹粉,長他人誌氣,滅中國人威風。
我沒有理他,因為從他的話語中,發現我們並不在一個平台上交流,彼此說的也不是一回事。
他後來氣急敗壞,開始罵人,我依然採取不理睬的態度。
不同層次的人之間討論問題,彼此南轅北轍,既沒有前提,也不會有結果。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真正有智慧的人,鮮少與人爭辯。
畢竟層次不同,解釋再多也是徒勞無益。
《莊子·天道》中有一則故事。
士成綺愛慕玄虛,四處參師訪友,一心想有所收穫。
有一次,他來拜見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也亂七八糟。
就對老子說:
“聽說你是個聖人,我千辛萬苦從很遠的地方來找你,簡直大失所望。看看你宅院裡,老鼠洞邊的泥塊夾雜著糧食米粟,這是為富不仁的做法,我看你就和老鼠一樣。”
老子看也沒看士成綺,也沒有說一句話,對此沒有任何反應。
多年後,士成綺學有所成,回想起自己的言行,羞愧萬分,於是找老子道歉。
老子對他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係,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生活中,我們很難改變不同層次人的看法。
特別是那些動輒扣帽子,無理取鬧,刷存在感的人。
對他們,或迴避、或遠離、或一笑置之、或請他閉嘴。
因為再說下去,也是一場無謂的爭吵。
人生如同爬山,站在山頂的人,看到的是雲,站在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樹,站在山腳的人,看到的是草。
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
不同層次的人,看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解釋毫無意義。
02
不是所有人,都配與你爭辯
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時間。
如果把時間浪費在錯誤的人身上,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剛剛落幕的《奇葩說》第六季,選手詹青雲大放異彩,榮獲“奇葩王”。
比賽中,詹青雲的辯論以旁徵博引、行雲流水著稱,知識文化底蘊深厚。
思考層次之高,讓她總能勇敢說出正能量的社會呼聲和平權論調。
“老奇葩”傅首爾評價她:“聽青雲辯論就像被風親吻。”
不少人感嘆:“看詹青雲才知道多讀書能有多優秀。”
即便如此,風頭正勁的她還是遭到了噴子的抹黑嘲諷。
“長得醜、聲音不好聽、講話不知所云……”
在一次採訪中,詹青雲談及對網絡暴力的感受:
“作為辯手,我們是這個舞台上的表達者,只是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至於網友們的不認同,她都欣然接受。
在我看來,這位90後知性女孩,沒有和低層次的人較勁,很好地詮釋了自己的態度。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去爭辯。
不是所有的人,都配與你爭辯。
有些人不把自己的時間當回事,因為他們的時間無用。
你若放下手頭的工作去爭辯,無論輸贏,你都是輸家。
俗話說:“夏蟲不可語冰。”
面對不同層次的人,沒必要多說,別人聽不懂,你也講不清。
正如一幅漫畫裡所表達的:
人的認知,就像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態勢排布。
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
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於認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
當你到過更高的地方,看過更遠的世界,自然無需理會閒雜的聲音。
03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
“跟不同層次的人能夠成為朋友嗎?”
題主因中考失利,去了一所不太理想的高中,同學大都懶散消極、無心向學。
每當自己認真學習,或是跟老師請教疑難,都會被人嘲笑譏諷,甚至是辱罵。
無論說什麼做什麼,別人看見他都是一副嫌惡的表情。
於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為融入不了班集體感到鬱悶。
網友@安然若楓回答道:
沒必要跟不同層次的人混在一起。
融入一個圈子,勢必要花費心力和時間。
而花費這些,總要有所圖:或是心情的愉悅,或是孤獨感的消除,或是人際關係的擴展。
如果付出心力和時間卻注定無所收穫,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混在一起”?
我之前在美國的時候,先後混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圈子裡:
非法移民們和私立中學的師生們。
剛到美國,人生地不熟,機緣巧合之下進了一家度假酒店當經理。
接觸的大部分是沒讀過什麼書的非法移民。
他們混在一起只知道聊天打屁,關心工作中如何偷懶,買彩票能不能中大獎。
平時說最多的,就是:
“那個XXX他媽的不給小費!”
“這個死窮鬼居然還給了挺多小費。”
聽說我外甥在家寫作畫畫,他們建議“讓她來端盤子啊,可以多掙點錢。”
和他們混在一起,既沒有收穫,又得不到愉悅,還得尋找話題來維持談話。
後來,我考了K-12的教師資格證,在一所學費昂貴的特殊學校教書。
每天接觸的是中學生和中學老師,即使有年齡、文化、經歷的巨大差異,相處仍然十分融洽。
大家相互認可,彼此信任,和他們聊天讓人愉快,有所裨益。
這樣的圈子,我混得很舒心。
生活中,我們要分清群己界限。
有些圈子,即便是“同學”或者“同事”,和“朋友”都是不同的概念。
選擇能“混在一起”的人當“朋友”。
如果可以相互認可,彼此信任自然最好。
如果做不到,各安其職,禮貌相待就好,沒必要強融。
看過這麼一個段子:
問:帶女朋友去吃飯,遇到流氓向她吹口哨怎麼辦?
答:你應該努力掙錢,帶她去高檔餐廳吃飯,那裡沒有流氓。
世界那麼大,圈子那麼多,總有和你認知層次相同的人。
人和人交往,講究臭味相投,這無關金錢多少,而關乎三觀如何。
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充滿陽光,那就請遠離那些低層次的圈子。
04
高層次的人,都能優雅地獨處
陳道明說過,自己一直偏愛獨處,獨處的時候,會坐在窗前彈鋼琴,會反思自己的拍戲經歷,也會安靜地揮筆作畫。
在接受楊瀾的採訪時,他說:
“獨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真正高層次的人,都能優雅地獨處。
韓寒在松江二中讀書期間,總是獨來獨往,因為他幹的事和別人不一樣。
別人在插科打諢,他在寫小說,別人在惡作劇,他在寫小說。
然後放了學,他對別人說:
“這是我寫的小說,寫的很好的。”
在他人眼裡,韓寒就像個神經病。
然而,白駒過隙,韓寒的很多同學,都被社會塑造成普通人,而喜歡獨處的韓寒則成就了自己。
優質的獨處,就像是一場修行。
時間,會為沈默的人爭辯。
楊絳先生說:
“人這一生,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尊重自己的內心,看重自己的想法。
別人說兩句就急著跳腳,要和人爭論,多半是內心還不夠篤定。
內心豐盈的人,能活在自己心裡,而不是活在別人嘴裡。
|